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
3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某校举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由学生抽签确定考察的实验内容,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相关实验。
(1)A组实验有:①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②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③用实验室方法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甲同学抽到的是A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如下器材:
则他抽到的实验是 (选填序号)。
(2)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的一个实验:配制5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为完成该实验,他应称取固体氯化钠 克。
(3)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另一个实验:验证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用到的试剂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实验结束后,他将实验后的溶液全部倒入废液缸,混合溶液呈蓝色,则混合溶液中除石蕊外还含有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后,为了进一步探究二氧化锰的用量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小明用如图装置,以及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所需药品和器材进行实验,老师对实验的建议:①每组实验氯酸钾用量可取4克,二氧化锰质量不宜超过2克。②实验设计4组。
(1)结合老师建议,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①之后的其它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实验结束后,小明回收了二氧化锰,如果要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还需验证二氧化锰的 保持不变。

有一种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铝粉和氢氧化钠混合粉末。工作原理是:利用铝和氢氧化钠遇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加快氢氧化钠对毛发等淤积物的腐蚀,同时产生氢气增加管道内的气压,利于疏通。小柯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疏通剂中铝的质量分数。
Ⅰ.取样品20g,倒入容积为200mL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置于电子天平上测出总质量m 1。
Ⅱ.打开活塞,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直到没有固体剩余,静置一段时间,测出总质量m 2。
Ⅲ.实验数据如下表:
|
反应前总质量m 1 |
反应后总质量m 2 |
|
371.84g |
371.24g |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平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 2O
NaAlO 2+3H 2↑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
(3)以下情形会导致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有 。
A.向锥形瓶中倒入样品时,撒出了部分粉末
B.在反应过程中有水蒸气逸出
C.没有等装置中氢气全部排尽就称量

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 4•8H 2O,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它是由甲烷气体与水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水合物。可燃冰热值高、储藏量大。燃烧不产生污染物。
材料二:将CO 2注入海底的可燃冰储层,能将可燃冰中的CH 4"挤走",而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烷(CH 4)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CH 4•8H 2O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
B.甲烷和水形成可燃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用CO 2"挤走"可燃冰中的CH 4过程属于置换反应
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四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分析计算:
|
实验组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
稀盐酸质量/g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
混合物质量/g |
3.0 |
6.0 |
9.0 |
12.0 |
|
所得溶液质量/g |
101.9 |
103.8 |
105.0 |
a |
|
剩余固体质量/g |
0 |
0 |
m |
n |
(1)反应后,稀盐酸还有剩余的是第 组;
(2)求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
(3)表中a的值为 ;
(4)求表中m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