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中共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每个厂各含其中两种。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对两个厂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1)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结合溶液中物质共存的原理可推知,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  ,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对乙厂废液中的成分进行了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取少量乙厂废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乙厂废液中含有  

实验二:取实验一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  

  

①请写出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下列物质可以代替实验一中Ba(NO32溶液的是  

A.稀盐酸            B.氢氧化钡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溶液的性质进行探究。

[引发思考]

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100mL生理盐水(其密度可近似看做lg/cm3)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原因是  

[提出问题]

溶液的某些性质是否可以通过定量实验进行验证?

[查阅资料]

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

[实验探究1]

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氯离子浓度电导率的测定。

第一步:读取室温为26℃,取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磁珠;

第二步:校准传感器,组装仪器,设定搅拌档位;

第三步:用氯离子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迅速将定质量的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实验数据如图1所示。

分析图1实验数据:

(1)a~b段曲线呈这种形态的原因是  

(2)请说明实验过程中液体的电导率变化的原因  

[交流反思1]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的?请简要说明。  

[实验探究2]用氯离子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慢慢加入等体积、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部分实验数据如图2所示。

[交流反思2]

推测c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是否为零,并说明理由。  

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D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A是一种铁的氧化物,其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3;B在固态时可用于人工降雨;E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也是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之一;I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A  ,I  

(2)写出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F→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G与H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化学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1)下列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A.碳酸氢钠 B.木炭 C.氮气 D.硬铝。选择相应物质的字母填空:

  可用于制造飞机

  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可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2)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对青蒿素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就而荣获了诺贝尔奖。她用乙醚代替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说明研究青蒿素在不同的  (选填“溶质”或“溶剂”)中的溶解性很有价值。为了提高药物在水中或油中的溶解性,对其进行了分子结构修饰,说明了物质的  决定物质的性质。

(3)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灭火的原理,分析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纸质图书档案失火的主要原因。  

对金属材料的研究,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金属的化学性质。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镁与氧气反应  

②锌与盐酸反应  

③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金属的获得。

①金属氧化物加热分解。

加热氧化银得到银和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一定条件下,金属化合物与一些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在高炉内,把铁矿石冶炼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  。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若80g氧化铜与氢气完全反应生成铜,理论上最多可得到铜的质量是多少?(在答题卡上写出计算过程)

③电解法冶炼。

工业上可以利用电解熔融氯化钠得到钠和氯气,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中和反应是化学核心概念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展开了探究。

[实验目的]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一定量稀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步骤二:用仪器A吸取稀盐酸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红色变浅直至消失。

步骤三:向溶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用玻璃棒蘸取其中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蒸干,有白色固体产生。

[思考拓展]

(1)从下列仪器中选择步骤二中的“仪器A”,名称是  

(2)兴趣小组认为仅从上述步骤二的现象,难以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i)酚酞试液在不同的pH时变化情况如下:

pH

0~8.2

8.2~10.0

10.0~14.0

颜色

无色

粉红色

红色

(ⅱ)氢氧化钠溶液的pH随浓度的降低而减小。

兴趣小组据此形成了对比实验方案以排除干扰,该对比实验方案是  

(2)为确认步骤三中的白色固体是氯化钠而不是氢氧化钠,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白色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均分成两等份

向其中一份滴加CuSO4溶液,振荡、静置

①无  色沉淀生成

白色固体不是NaOH.

向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振荡、静置

出现白色沉淀

②白色固体是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继续探究]

(4)图1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5)兴趣小组认为上述实验对反应实质缺少直观的验证。

査阅资料:(ⅲ)变色硅胶为蓝色,吸水后呈红色。(ⅳ)变色硅胶与NaOH固体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变色硅胶与无水醋酸(CH3COOH)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

兴趣小组据此设计了图2实验,验证中和反应有水生成:将无水醋酸迅速倒入装有NaOH固体和变色硅胶的试管中,并用玻璃棒在试管中不断搅拌,观察到变色硅胶由蓝色逐渐变为红色,U型管内液面左低右高。

①U型管内液面左低右高说明该反应  热量(填写“放出”或“吸收”)。

②无水醋酸由CH3COO和H+构成。变色硅胶由蓝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