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测量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
(1)连接电流表时,应将电流表上标有“+”号的接线柱与导线 相连(选填“a”或“b”);
(2)连接完电路后,闭合开关,观察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而电压表有示数且接近电源电压,则电路出现的故障可能是小灯泡 (选填“短路”或“断路”);
(3)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电压U/V |
2.5 |
2.0 |
1.5 |
1.0 |
0.5 |
电流I/A |
0.28 |
0.25 |
0.22 |
0.20 |
0.16 |
小灯泡的电阻R/Ω |
8.9 |
8.0 |
6.8 |
5.0 |
3.1 |
分析实验数据,你认为导致同一个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电阻值不同的原因是灯丝的 不同。
在复习“电流的磁场”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小刚想:“既然磁场会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相互靠近的两个通电导体间是否会产生力的作用呢?”于是,他和小强商议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他们找到了两根柔软的导线A、B,相距较近地并排固定在接线板上,当两根平行导线通电后,出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图中实线、虚线分别表示通电前、后的情况)。
(1)通过现象可知,平行通电导线之间有力的作用。而且,当通入的电流方向相同时,导线A与导线B相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平行通电导线之间会有力的作用呢?小强通过分析认为:由于磁体与磁体之间力的作用是通过_________产生的,导线A与导线B通电后通过各自产生的_________就发生了力的作用。小刚认同小强的分析过程,他认为通过改变导线中电流的方向可以进一步补充小强的分析。如果只改变导线A中的电流方向,请你在图乙中画出实验出现的现象。
(3)科学家研究发现,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用安培定律来描述。其中,I1、I2分别为两根导线中通入的电流,L为导线的长度,r为导线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则对于位置固定、长度一定的两根平行导线,要增大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长度一定的两根平行导线,通入不变的电流,两根导线间的作用力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图像中的图线________(选填“a’或“b”)来表示。
小华和小明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液体升高温度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进行了实验探究。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小华所在的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完成实验,除了图甲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选取器材时,小华提出了以下需要控制的物理量和器材,你认为其中可以不必相同的是()
A橄榄油和水的质量 B.盛橄榄油和水的容器
C.橄榄油和水的初温 D.加热所使用的酒精灯
(2)小明所在的小组又对图甲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分别装有水和橄榄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盛水的大烧杯内加热,如图乙所示。该小组不选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他们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在做完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后,老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决定导体电阻的三个因素,也知道温度会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可是具体到一个小灯泡,温度对其灯丝电阻有什么影响呢?请大家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小华同学利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器材(其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重新进行了实验。
(1)小华同学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中有一处连接错误,请在错误连线上打“×”,并用笔画线替代导线画上正确的连线。
(2)电路连接错误改正后,小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有示数,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检查电路是否开路 B.更换小灯泡 C.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3)小华继续进行实验,并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小华同学在做实验序号为2的实验时,电流表的连线以及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读出这组实验数据并计算出此时的灯丝电阻,把它们填写在上表中相应的位置。
(4)从小华的数据记录表格中,找出他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一条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华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大多数金属的电阻都具有和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规律相同的性质。他用一段具有这种性质的金属丝代替小灯泡接入图甲的电路中,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适当位置固定不动,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测温装置。若要满足温度升高时测温装置的示数变大,应将图甲中_____表的表盘改装成测温装置的刻度盘。
周末,小敏到乡下帮爷爷摘苹果,看见一只熟透的苹果掉下来。小敏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如下两个猜想:
猜想一:苹果的下落快慢是否与苹果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苹果下落的高度与下落的时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于是他找来一些器材,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1)小敏在探究“猜想一”时,应控制苹果的____________不变,让苹果的_____________改变,比较苹果下落时间的长短。
(2)小敏在探究“猜想二”时,测量出同一个苹果在不同高度下落时所对应时间为t1,t2,t3,……,并绘出h-t图象如图所示。他结合数学上学过的“二次函数”知识猜想:“物体下落的高度可能与下落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若要验证这一猜想,应如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显示:牛奶中掺水量越多,牛奶密度越小。小丽想通过测定密度来比较二种牛奶品质的优劣,她自制了一个可测液体密度的“浮标”——在竹筷子下面缠绕一些铁丝,如图甲所示。
(1) 纯牛奶是_________________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 分别将“浮标”浸入A、B两牛奶中,待静止后,筷子上与液面相平的位置分别标记为A和B,如图乙所示。比较标线A和B的上下位置,可知A、B牛奶的密度为ρA_____ρB,由此可知A、B牛奶品质的优劣。
(3) 在实际凋量过程中,发现“浮标”杆上的二条标记线靠得很近,为了更易区分,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浮标”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