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锅炉水垢既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某锅炉水垢的主要成分有CaCO3、Mg(OH)2、Fe2O3,用“酸洗”法可除去该水垢。
①“酸洗”时,一般不选用稀硫酸的原因是 。
②写出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两种抗胃酸药剂的主要成分及建议每次剂量见表:
主要成分 |
NaHCO3 |
Mg(OH)2 |
建议每次剂量/g |
0.5 |
0.3 |
服用Mg(OH)2的药效比服用NaHCO3“强”的原因是 。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三种溶液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
溶液中检验出的物质 |
1 |
CaCl2、NaCl、CaCO3 |
2 |
Ba(OH)2、H2SO4、NaCl |
3 |
KCl、Na2SO4、NaCl |
其中第 组结果肯定不正确。
(4)在CuO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待反应停止后过滤,滤出不溶物后再往滤液里加入一枚铁钉,若铁钉无变化,不溶物中一定含有 ,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① |
② |
③ |
物质 |
NaOH溶液 |
Na2CO3溶液 |
BaCl2溶液 |
加稀硫酸后的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
白色沉淀 |
(1)实验②中的现象是 .
(2)小杨同学认为实验①不反应,小康同学不同意小杨同学的观点,认为无明显现象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反应.
经小组讨论,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稀硫酸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观察到上述实验试管中的现象 (选填“红色消失”或“红色不消失”),说明稀硫酸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后,同学们将所有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静置,烧杯中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除酚酞外)是 (填化学式)
如图为教材中实验室模拟炼铁的实验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
Ⅰ.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装好药品,先通一会儿CO,再点燃酒精喷灯;
Ⅲ.实验结束,先撤去酒精喷灯,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可看到A处玻璃管里的粉末由红色逐渐变黑,说明Fe2O3转化为 (填化学式),B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Ⅲ中先撤去酒精喷灯,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的目的是 。
(3)盛满石灰水的B装置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有下列说法:
①收集多余的CO
②检验并吸收反应生成的CO2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
A.只有①B.只有②C.是①和②
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表是NH 4Cl和KNO 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
10 |
30 |
50 |
70 |
|
溶解度/g |
NH 4Cl |
33.3 |
41.4 |
50.4 |
55.2 |
KNO 3 |
20.9 |
45.8 |
85.5 |
110 |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表可知,50℃时,NH 4Cl的溶解度为 g.
(2)NH 4Cl和KNO 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3)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KNO 3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 .
(4)烧杯中A中是60℃时,含有100g水的NH 4Cl不饱和溶液,经过如图1的变化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则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 g
(5)某同学欲验证NH 4Cl固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设计如图2实验,通过观察到 现象得以验证.
A.a端液面高于b端液面
B.a端液面低于b端液面.
根据下列甲、乙图示和相关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该元素原子有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个电子.
(2)图乙所示的实验中,可以观察到 (选填“上层”或“下层”)蜡烛先熄灭,该实验都能得出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 .
(3)最近,我国科学家宣布在南海成功开采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持续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外观像冰,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它主要以甲烷水合物(CH4•8H2O)的形式存在,其中它的主要可燃成分是 (填化学式)
实验室现有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溶液,为了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用一个洁净的小烧杯取该溶液100克,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锌粒,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减少了0.4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试求:
(1)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2)该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求: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