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水和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现有蒸馏水和硬水各一杯,区分两者应选用的试剂为 。
(2)夏季空调冷气吹到的地方可以看到“冷气雾”。试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一现象 。
(3)某种水培植物所需营养液中含有K+、NH4+、NO3﹣、PO43﹣,若用两种溶质配制该营养液,可选用钾肥的化学式为 (任填一种)。
(4)盐酸左氧氟沙星是常用抗菌药物,其注射液溶质质量分数不超过10%,若每瓶含盐酸左氧氟沙星固体0.4g,则使用时至少需加入生理盐水 mL(密度约为1g/mL)。
(5)工业从卤水(海水晒盐后的母液,含有MgCl2、NaCl、MgSO4、KCl)中提取KCl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根据图2溶解度曲线信息,晶体A中含有的物质化学式为 和 ,用冷水冲洗晶体C的目的是除去 (填化学式)。
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镁,取25.8g该样品于烧杯中,加入80克水全部溶解,再加入100克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5.8克,求:
(1)25.8克该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对比、归纳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请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过程】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分析或结论 |
|
实验一 |
步骤一:取少量硫酸铜晶体放在研钵内观察 |
现象:晶体为蓝色 |
步骤二:用研杵将硫酸铜晶体研碎. |
现象: . |
|
步骤三: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硫酸铜晶体,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 |
现象:研碎后的硫酸铜晶体溶解的更快. 分析:原因是 . |
|
步骤四: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
现象:2支试管中均有蓝色不溶物生成. 分析:(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该对比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
|
实验二 |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
现象:有部分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1)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上述现象说明木炭和氧化铜发生了化学变化. |
【实验结论】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仪器,利用这些仪器可完成多个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加热液体:需要用到的仪器D的名称是 ;
(2)过滤液体:除玻璃棒外,还需选择仪器G、H和 (填字母序号);
(3)制取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组装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需从上述仪器中选择 (填字母序号).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利用上述仪器组装发生装置,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填字母序号).
(4)小杨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其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中,小杨观察到石灰水中持续出现气泡,但石灰水始终不变浑浊,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1)反应A、B、C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侯氏联合制碱法"的主要产品"碱"是指 (填化学式);
(3)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在该模拟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我国已在"可燃冰"开采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从"可燃冰"中可获得甲烷.
(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化学方程式是 .
(2)从微观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如图是一定量甲烷和氧气充分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该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字母序号):
A. |
碳原子 |
B. |
氢原子 |
C. |
氧原子 |
D. |
甲烷分子 |
E. |
氧分子 |
该微观示意图体现出反应前甲烷和氧气的质量组合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 |
16g 甲烷和64g 氧气 |
B. |
8g 甲烷和32g 氧气 |
C. |
20g 甲烷和64g 氧气 |
D. |
16g 甲烷和96g 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