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使原料NaCl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6%,也使原来的副产物CaCl2转化成化肥NH4Cl.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NaCl为原料制取纯碱(Na2CO3),从元素守恒的观点来看,还需要补充 两种元素。(填写元素符号)
②t1℃时,Na2CO3的溶解度是 g。
③将t2℃时的Na2CO3的饱和溶液及NaCl的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此时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小于”或“无法判断”)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查阅资料](1)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
(2)AgCl不溶于稀硝酸
[提出猜想]Ⅰ.石灰水已完全变质Ⅱ. Ⅲ.CO2中混有HCl
[实验方案]兴趣小组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并进行探究。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
(1) |
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Ⅰ不成立。 |
(2) |
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
|
猜想Ⅱ不成立。 |
(3) |
将气体通入盛有 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 |
|
猜想Ⅲ成立。反应方程式为 。 |
[实验结论]制取的CO2气体中混入了HCl,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 NaHCO3溶液和 。
【拓展思考】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 (写一点)。
某合金主要成分为Zn、Fe、Cu及这三种金属的少量氧化物。利用该合金制成的机械零件废弃物制取高纯度ZnO,其部分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已知:Zn(OH)2溶于强碱形成可溶性盐。
(1)滤渣Ⅰ中一定有 。
(2)加酸溶解废弃物时,需要通风并远离火源,其原因是 。此过程中Zn还能起到除铜作用,除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属 (填基本反应类型)。
(3)调节pH可用NaOH,但不能过量,其原因是 。
(4)焙烧Zn(OH)2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如图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转化。A、B、C、D、E、F、G是初中化学所学物质,分别由H、O、S、Cl、K、Ba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请回答:
(1)A和E的化学式分别为 和 。
(2)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属 (填基本反应类型)。
(3)A~G物质间,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已知:①NaHCO3 固体受热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②Na2CO3 受热不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 NaHCO3 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填标号)。
A.俗称小苏打 B.难溶于水
C.可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D.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2)欲测定某 NaHCO3固体样品(只含Na2CO3杂质且分布均匀)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将 5.0g 该样品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生成C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NaOH溶液的pH 7(填“>”、“=”或“<”),用该溶液将生成的CO2完全吸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由图中数据可知,上述5.0g NaHCO3 样品完全分解产生CO2的质量为 g,产生H2O的质量是 g。
③计算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
已知金属钴(Co)的活动性与铁相似,请预测氯化钴(CoCl2)的化学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并设计实验验证。经查阅资料,钴的化合物相关性质如下:
物质 |
CoO |
Co(OH)2 |
CoCl2 |
CoSO4 |
Co(NO3)2 |
CoCO3 |
在水中的溶解性 |
难溶于水的灰绿色固体 |
难溶于水的粉红色固体 |
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 |
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 |
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 |
难溶于水的粉红色固体 |
限选试剂:CoCl2溶液、(NH4)2CO3溶液、Na2SO4溶液、AgNO3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镁条、铜片。
预测 |
预测的依据 |
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 |
①能够与含Ag+的 可溶性盐反应 |
CoCl2 溶液中含Cl﹣, AgCl难溶于水。 |
取少量CoCl2溶液于试管中, ,如果观察到 ,则预测成立。 |
②能够与 (填物质类别)反应 |
|
取少量CoCl2溶液于试管中, ,如果观察到 ,则预测成立。 |
③能够与 (填物质类别)反应 |
|
取少量CoCl2溶液于试管中, ,如果观察到 ,则预测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