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煤的使用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含硫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有  。因此应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太阳能   B.风能    C.石油

(2)乙醇汽油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答一点即可)。

(3)二甲醚( CH3OCH3)被认为是21世纪新型燃料,二甲醚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根据下列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a,b的名称:a  ,b  

(2)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不宜立即收集,当  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4)若用装置B制取CO2,为了防止CO2从长颈漏斗逸出,正确的操作是: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由氢、碳、氧、钙、铁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A是一种红色固体,D是可供给呼吸的气体,A、B、E、F都由两种元素组成,G由三种元素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B、E的化学式:B  ,E  

(2)C发生缓慢氧化的条件是  

(3)写出G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D→F的反应有多个,请写出其中一个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如图所示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图中C方框内甲、乙两种粒子的符号:甲  ,乙   

(3)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的实质是   (填粒子符号,下同)和   结合成H2O.

手机常用的电池是锂电池。小华同学对锂(Li)元素产生了兴趣,他查看了元素周期表,发现锂是金属单质,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他想了解如果把锂排到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于是他去请教老师,老师让他比较锂与镁和锂与钠的金属活动性。于是他针对锂、镁、钠的金属活动性提出猜想。

【提出猜想】猜想一:锂、镁、钠的金属活动性是锂>钠>镁。

猜想二:铝、镁、钠的金属活动性是钠>锂>镁。

猜想三:锂、镁、钠的金属活动性是钠>镁>锂。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将体积一样大的锂块和镁块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中

锂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产生气体速率更快

   (填">"或"<")镁

写出锂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理论探究】小华同学认为钠和锂的金属活动性不需要实验也能判定,因为结构决定性质,他研究了钠和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后认为锂    (填">"或"<")钠,理由是    

【讨论交流】综合实验和理论探究,可以得出猜想    成立。同学们对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推出元素的化合价,知道金属元素无负价。还可以利用化合价来判定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就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已知水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A(单质)+H 2O=B(化合物)+C(化合物)

请回答:A是    (填"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原因是    

氨气(NH 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实验室里加热氯化铵(NH 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可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1)下列装置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发生装置,a仪器为    ,b仪器为    .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收集氨气的方法是    

(2)图1是氨气的喷泉实验装置.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盛满干燥氨气的烧瓶中,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的压强降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烧瓶,形成    色的喷泉.

(3)当喷泉实验结束后,测烧瓶内溶液的pH.

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手撕一小段pH试纸,放到干净的玻璃片上.

步骤二: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

步骤三: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

步骤四: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取pH.

该实验步骤有几处错误?    处,请改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