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当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仍有剩余,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请你参加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一: ;
猜想二: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猜想三: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实验探究一:验证猜想一]
(1)甲同学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测得溶液pH=2;甲同学的结论: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前稀盐酸的pH (填“<”“>”或“=”)2。
(2)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设计和结论不严谨并补充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①配制 (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溶液,测得该溶液pH=7; 实验②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后持续通入CO2,溶液变为 色;乙同学的结论:猜想一成立,他的依据是 。
(3)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实验结论均不严谨或有错误并再次改进和补充了实验:实验③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后持续通入CO2 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丙同学的结论:猜想一不成立,他的依据是 。
[实验探究二:验证猜想二]
(4)丁同学不断振荡反应容器观察到仍无任何气泡产生;丁同学的结论:猜想二 (填“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探究三:验证猜想三]
(5)戊同学实验后得出结论:猜想三不成立,他设计的实验是 。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进行了点评,同时启发同学们针对此探究还可以进一步反思。
[反思拓展]
(6)该实验探究活动说明:反应物相互接触后能否反应的影响因素有 。
(7)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任写一例该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实例: 。
化学使人类能够物尽其用,如图是石油综合利用的示意图。
(1)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 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产品。
(2)城镇家庭经常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做燃料,烹调食物时观察到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需要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目的是 。烹调结束,关闭燃气灶阀门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3)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写出乙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取30g氯化钠和氯化钡的固体混合物,加入102.3g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再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4.2%的硫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3.3g沉淀。
请计算:
(1)所用硫酸钠溶液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某兴趣小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I.初步探究: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BaCl2溶液显中性
[初步结论]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
(2)M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一定没有BaCl2。
[交流讨论]小樱同学认为:无色溶液M变红色,说明溶液M中含有碱性物质,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原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NaOH.若要进一步确定,需对溶液M继续进行探究。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Ⅱ.继续探究
[提出问題]无色溶液M中的碱性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OH;
猜想三: 。
[探究与结论]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取少量无色溶液M置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 |
|
猜想一正确 |
B.取少量实验A所得上层清液置于试管中,加入 。 |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
步骤A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的目的是 。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完成了这次实验探究活动。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来制取收集气体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G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 (填字母序号,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
如图是初中化学课本中的部分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
(2)写出图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图3阶梯蜡烛实验得出有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