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抬头看见花》,完成下面小题。

抬头看见花

①早晨上班经过护城河岸,在花木交易区,看见大棚培育的鲜花散布在土里土气的旧物之间,甚是生动,我便买来几盆。小巧的花盆里,盛开着毛茸茸的红色小花,这种花在童年时的乡村很多见,它们叶子碧绿、花开红艳且日久不凋。乡下人管这种花叫"长寿梅"。"长寿"是说这花好养活、花期长,"梅"的来意大约是它开在冬天吧。这花并无枝干,如一墩菠菜样贴地而长,花朵的形状如同一个小绒球,与"梅"的外形其实并不相干。

②我兴冲冲地把几盆长寿梅带到办公室,每个同事的桌角放一盆。已是寒冬,小城万物萧瑟,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同事们都很高兴。王老师大赞曰:"以前是抬头看见一堆资料,现在好啊,抬头看见花!"抬头看见花,多么好的意境,当我们俯案劳作,忙到头眼昏花、筋疲力尽时,一抬头,见桌案上一盆小小的长寿梅生机盎然地开着,多么令人欢喜!这长寿梅叶子碧绿浓密,几朵花鲜润地高出叶浪,像一些小手臂在跟你打招呼;数朵花参差地插在叶子间,有环佩叮当般的美感。看到此,心情怎能不澄澈、明朗、欣悦?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

③乡下人在过年时,都要贴对联和红帖,那些小红帖就像寻找窝巢的燕子,落脚在农家屋檐下不同的角落,它们都写着相同的四个字:抬头见喜。 一抬头,是红艳艳的希望,看见它,就是愉悦,就是欢欣,就是希冀,就是进门来的春天。

④我的一位女性好友,每次出门必然化妆并衣着讲究,尤其是在冬天,她穿着色彩艳丽的大衣,裹着飘逸的丝巾,戴着考究的帽子。她笑着说,我要给生活开朵花!其实,她是被花治愈的人。几年前,她生病在家,大家都很担心她。 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那初绽的玉兰花点燃了她,她的内心一点点融化,从那天开始,她迅速康复。她还告诉我一个细节,当看见玉兰花开的那个上午,她推开窗子,楼下一个女孩正在仰头看花,目光对视时,给了她一个真诚甜美的微笑,这笑和花都是治疗她的药引子。所以,她现在也想做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

⑤一日,孩子在阳台喊:"快看,'黑森林'开花了!""黑森林"是我家旁边的原生态植物园,里面有很多落叶植物,到冬天全都褪去叶子,赤裸着黑乎乎的粗裂枝干,风景单调得很。眼下隆冬天气,"黑森林"怎么会开花?我从阳台看过去,那些黑乎乎的树枝上,还真是闪闪烁烁地"开"着不少"花",有的像桃花般粉红,有的像石榴花般鲜艳,也有迎春花一样金灿灿的,花朵间还有些绿色叶子,看起来春光灿烂。我忍不住好奇,就去看个究竟。远远见一个老人手里拿着花往树枝上绑。见我看她,便笑着解释:攒下些鲜花、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叫它们再开一次。让我惊异的是,这个老人竟然是植物园大门口卫生间的看护人。她和老伴一起来我们小城打工,就住在卫生间旁边的小储物间里。卫生间周围都被她栽满了花,娇艳的凤仙花和高大的蜀葵、美人蕉开得春光流泻,惹人注目。我曾看到在小储物间里,她那穿环卫工作服的老伴坐在马扎上喝酒、吃饺子,两个老人都幸福满满的样子。我帮着老人往树枝上绑花儿时想,这些包装纸大约是她老伴捡来的吧,但是它们做出的花儿却一样的光彩绚丽。

⑥再从阳台上眺望,那一树树花让我心情莞尔、无比温暖,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人的梦。

⑦我还曾走进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他的腿病使他行走艰难,病发时下不了炕、出不了屋子。他的屋子狭暗,但窗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木花。他将树枝削掉外皮,削出一层层木屑,木屑不落,卷起来像层层花瓣。 他拿颜料将那些"花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在窗台那一块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坐在木花旁边的他乐呵呵的,不见困顿之情。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他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

⑧抬头看见花!这非常值得期待。在喧嚣忙碌的生活里,累了、乏了、倦了的时候,猛然一抬头,与一树花对视,这是多大的幸福啊!但四时有序,花开有时,那一束花开常常被辽阔的苍茫代替,被嘈杂的市声淹没。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

(取材于张金凤的同名文章)

(1)文章写了很多"花"。这些"花"既指自然界的鲜花,如长寿梅、玉兰花;也指①   ,如纸花、木花;还指②   ,如女性好友、微笑的小女孩、进城务工的夫妇。

(2)文中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加点的动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3)纸花、木花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花,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花?请结合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减肥奇招
时下,许多人热衷于减肥。殊不知减肥也要讲究“劳逸结合”,松弛有度,偶尔使用一下奇葩的减肥招数,不仅能让紧绷的减肥神经放松一下,说不定减肥效果会更持久呢。
______________
玩俄罗斯方块不仅是一项不错的消遣活动,而且还具有减肥的功效呢。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杰吉•安德拉德做了一项实验,他告诉志愿者们玩三分钟的俄罗斯方块。但其实只有一半人真正开始玩游戏,另一半人则一直在等待游戏开始。研究结果发现,玩俄罗斯方块的志愿者比一直在等待游戏开始的志愿者的食欲减少了24%。
原来,人们吃零食的渴望一般只能持续几分钟。在这几分钟里,大脑会将食物可视化,不由自主地想象出享用美食的场景和由此带来的快感。大多数人在这样的诱惑下就会缴械投降,最终臣服在食物的诱惑下。而玩俄罗斯方块可以有效降低对富含脂肪的食物和零食的心理需求,阻止大脑将食物形象化。玩三分钟游戏,对食物的渴望就会消失殆尽,你不妨一试吧。
________________
这是日本人首创的一种减肥招数,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将大姆指放在耳垂后面,食指放入耳朵里面,来回转动20次就可以或者用棉花球轻轻挤压耳朵穴道:“胃点”在中间位置,“饥点”在前方位置。按照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人的耳朵就是一个倒置的人体,耳垂是头,凹陷处是腹部,后面是躯背。当你按摩耳槽的时候,就能改变内分泌,改掉暴饮暴食的不良喜好。
原来,胖人脑部的摄食中枢通常对“吃饱了”这个讯息不敏感,以至于他们常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太多的食物。而多刺激耳朵穴道,可以改善摄食中枢的敏感性,帮助你抵抗食物的诱惑。
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减肥界的一大奇葩招数。众所周知,可乐里含有大量的糖分,用它来减肥好像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但是,有人研究发现,可乐中的碳酸气体具有饱腹的作用,而且它本身的卡路里并不高。晚上不吃饭,来一听可乐,也可以抵抗一阵子肥肉的侵袭。
这一说法貌似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晚饭时,你既喝了可乐,又吃了大量的晚餐,这一方式就成了掩耳盗铃之举。如果你有足够的定力,可以不吃晚饭,那也就不需要用可乐来做幌子了。
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澳大利亚一家俱乐部发明的一种新式瘦身法,他们认为束发可以刺激头皮的神经反射点,而这些反射点关联着身体的各个部位,由此可以加速血液流动,增加肌肉活动量,并促进脂肪燃烧。比如,从耳朵最高处至手指宽的地方对应的是痩双臂的区域,以此为中心将约1分钱硬币粗细的头发用橡皮绳绑起来,左右对称各绑一个,维持15分钟,这样就可以起到让双臂纤细的效果。不过,束发有疼痛,怕疼者慎选。
除了上面列举的几种,减肥的奇葩招数还有很多。目前,颇具争议的辟谷减肥法,能督促减肥者和自己的胃进行对话,告诉它自己是在为它减轻负担。
减肥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这条路上也不乏绮丽的风景。以一种愉快的心情面对这些问题,说不定能迎来柳暗花明。(文/赵建伟,选自《知识窗》2014年8期。)
下列是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小标题,其中不准确的—项是

A.玩俄罗斯方块减肥法 B.摸耳朵减肥法 C.喝可乐减肥法 D.束头发减肥法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玩俄罗斯方块的志愿者比一直在等待游戏开始的志愿者的食欲减少了24%。
B.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认为,耳朵的各个穴位对应人体的各个部位。
C.可乐里含有的糖分具有饱腹的作用,而且它本身的卡路里并不髙。
D.束发可以刺激头皮的神经反射点,而这些反射点关联着身体的名部位。

根据文意,下面人物的做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让自己的体重迅速下降,山山总是长时间地玩游戏。
B.听了医生的建德,小胖总是在进餐前轻按耳朵上的几个点可以降低食欲。
C.唐叔叔习惯在吃晚饭前喝一大杯可乐,为的是让自己少吃一点。
D.美容师告诉妈妈,轻轻拉扯发根可以帮助按摩头皮,达到帮助减肥的目的。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肖复兴)
那天下午两点多,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朝鲜小饭馆,便去了那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喝,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 “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真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请依据给出的示例,梳理文章的情节。
(1)两个月前儿子要回美国读书,我们在朝鲜饭馆喝土豆汤。
(2)两个月后,
(3)几个月后的一个下午,
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请简要说明。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中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12类词中的词和词。(2分)
根据上下文选词: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的态度。
答: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3分)
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
小女儿杰奎琳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优秀品质?
答: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答:
“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3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本段中划线部分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