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   

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④传不习乎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下面哪一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驴不胜怒,之(《黔之驴》)
D.置人所鱼腹中(《陈涉世家》)

选文语言生动,极好地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请以“斗折蛇行”为例作简要分析。

柳宗元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道:“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怒,命卒下奴,笞之。奴曰:“汝敢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他事削籍以归。
先生文章一时,喜山水,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①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②筇(qiǒng):竹杖。③屐:登山用的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命卒下奴(2)汝敢
(3)他事削其籍以归(4)先生文章一时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宠奴常乘珅车中有足乐者
B.假他事削籍以归真无马耶
C.巡城遇何陋
D.遍游江浙密布字印

翻译句子。
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选文主要表现了谢御史的什么品格?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阅读《黔之驴》,完成后面问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好事者载以入。船:(2)稍近益
(3)习其声。    (4)乃
翻译下列句子。
(1)慭慭然,莫相知。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寓言简洁,精炼,往往一字传神,请赏析画线句“窥”的表达效果。
驴子本是无辜的,可最终却被老虎所吃。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解释下列划线词(4×1分)
⑴有仙则()⑵无案牍之形()
⑶不产业 () ⑷欢守志固()
翻译(2×2分)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种植
C.自古人知兰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相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⑶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甲】【乙】两文,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