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   

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④传不习乎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列子》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曾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约取而实得
张尔岐
叶奕绳尝言:吾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摘录之,录讫则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泛泛而读略得印象者,稍经时日,便腹中空空,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务期:一定要达到。②笥(sì):藏书的器具。③约:简要,精练。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吾与汝毕力平(2)一反焉(3)录则朗诵十余遍(4)壁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年九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再读有所录/以夫观人风者得焉
C.一字不/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D.帝感其/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下列句子。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
填空和简答。
(1)甲文第一段运用什么手法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有何用意?
(2)乙文“约取”的具体表现为     ,“实得” 的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原话回答)
(3)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的共同启示是什么?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⑴夫没者岂苟哉⑵见舟而
⑶问没人⑷故凡不学务求其道
翻译下面句子。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你从文章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处(2)乘奔御风
(3)猛浪若(4)望峰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义犬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腰橐(tuó):扫,清理。腰橐,钱袋。④冲衢:交通要道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走,则又从之(2)犬奔去(3)返客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1)今亦死(2)以谏故(3)楚人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