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 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 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 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 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 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 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 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 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 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新博士学黄老 |
闻:听说。 |
B.与语大说 |
说:通"悦",喜悦。 |
C.士而耻此 |
耻:以……为耻。 |
D.有剽劫者过其门 |
过:拜访。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吾所愿学也 |
山之僧智仙也 |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
臣之妻私臣 |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②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去后乃至()(2)尊君在不()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翻译下面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说出你的看法。
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①深入不毛
②庶竭驽钝
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④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甲】、【乙】两文俱为经典,而且互为映照。【甲】文中,“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映照的是(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甲】文中句相照映。诸葛亮是历史上光照千秋的人物,【甲】文和【乙】文选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人格光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叔卿,建昌①南丰人,巩②族兄也。家苦贫,即心存不欺。尝买西江陶器,欲贸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③。有从之转售者,与之。既受直矣,问将何之,其人曰:“欲效君前策耳。”叔卿曰:“不可。吾闻北方新有灾馑,此物必不时泄④,故不以行。余岂宜不告以误子。”其人即取钱去。居乡介洁⑤,非所宜受,一介⑥不取。妻子困于饥寒,而拊庇孤茕⑦,唯恐失其意。起家进士,至著作佐郎。熙宁⑧中,卒。(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②巩: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③不果行:没有成行。④泄:畅销。⑤介洁:耿介高洁。⑥介: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⑦拊庇孤茕:安抚孤独者。拊,fǔ,同“抚”,安抚。茕,qióng,孤独,无依靠。⑧熙宁: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年号。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吾闻北方新有灾馑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既受直矣()
(2)熙宁中,卒。()
(3)余岂宜不告以误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曾叔卿为什么要告诉对方“北方新有灾馑”呢?
文段是写曾叔卿的,为什么还要写妻子“拊庇孤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轮战》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亲戚畔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B.又何间焉池非不深也 |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大之狱 |
D.天时不如地利衣食所安 |
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