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天气瓶”(如图)是否可预测天气很好奇。他们自制了“天气瓶”,并对其晶体析出的影响因素展开了探究。

步骤:(1)称取10.0g樟脑丸溶解于40.0mL无水酒精中得溶液a。

(2)向35.0g水中依次加入2.5gKNO3和2.5gNH4Cl,制得溶液b。

(3)将a、b两种溶液倒入容器中混合,密封即制得“天气瓶”。

(4)模拟不同的天气情况,将制得的“天气瓶”置于不同的温度和大气压的环境中,并记录析出晶体情况如下:

0℃

20℃

40℃

101.3kPa

100.5kPa

99.7kPa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a时,为加快樟脑丸的溶解,可以采用搅拌、微热、  等方法。溶液a中的溶质以分子形式分散,所以该溶液  (选填“能”或“不能”)导电。

(2)溶液b中NH4Cl的质量分数是  

(3)为进一步探究析出的晶体中是否含有铵盐,需要的实验用品有  (填序号)。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蓝色石蕊试纸

d.红色石蕊试纸

(4)从表格信息中可知,  条件对“天气瓶”晶体析出的影响较大。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已知A~G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其中D的固体叫做“干冰”;B中只含两种元素,C与E不含相同元素。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请分析后回答:

(1)D的化学式  

(2)B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煤的综合利用如图所示:

已知高炉内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C+O2 高温 ¯ CO2

C+CO2 高温 ¯ 2CO

3CO+Fe2O3 高温 ¯ 2Fe+3CO2

(1)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的过程是  变化。

(2)粗氨水经提纯后可用作化肥,是因为含有植物所需的  (填元素符号)。

(3)焦炭常作为炼铁工业的原料,请你分析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其反应原理之一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某化工厂消耗117t氯化钠,理论上可生产碳酸氢钠的质量是多少?

(注:在20℃时,将二氧化碳通入含NH3的饱和NaCl溶液中能生成 NaHCO3晶体和NH4Cl溶液)

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在我市随处可见,银杏果中富含的银杏酸(化学式为C22H34O3)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请你计算:

(1)银杏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2)银杏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大试管中,如图所示,结果同学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他们展开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取少量大试管中的液体,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  ,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探究二:反应后大试管中溶液所含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CO2与碳酸钠溶液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溶液呈碱性,能与NaOH反应,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3、BaC12溶液呈中性,与Na2C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NaHCO3不发生反应

小组成员经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溶质的成分为Na2CO3、NaHCO3、NaOH中的一种成几种。

[猜想假设]

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2CO3

猜想三:  

猜想四:NaHCO3

[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一定量大试管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

过滤

/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没有明显现象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适量酚酞溶液

  

[实验结论]

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猜想  成立。

[实验反思]

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可以借助反应过程中伴随的实验现象来判断:也可以借生成物的性质来判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