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是小盛同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
(1)三次实验中,均保持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位置由静止下滑,目的是保证小车到达平面起始端时 相同。在水平面上、小车每次停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由实验可以看出,在阻力越小的表面上速度减小得越 (填“快”或“慢”)从而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保持 运动状态。
(2)小盛又将小车系上细线,分别倒放、立放在铺有不同材料的水平木板上,用测力计拉动小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如图乙所示。
①实验中,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测力计,根据 原理可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②比较第 两次实验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③比较第4、5两次实验可知,压力一定时, 滑动摩擦力越大。
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
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
(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
(1)如图所示,光会聚于b点,在虚线区域内放甲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a 点;在虚线区域内换放乙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c点.现在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他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透镜。
小明选择好凸透镜后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
(2)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 的光斑.图甲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 cm;
(3)小明按图乙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4)如图丙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 、 的实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5)小明和其他同学继续利用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20.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6.0cm、24.0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2015年7月,李潇在水塘中看到形状特殊的“虾”.
(1)如图甲所示,他看到的“虾”是因为光的_____而形成的_____像,真正的虾在水中_____ (C/D/E/F)处.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_____(B/C/D/E/F)处射出光束,即可把虾照亮.
(2)拍照得到虾的胶片后,他用如图乙所示的幻灯机展示给同学们看.
①胶片上虾的头部朝_______(上/下).
②测得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____)
A.2cm | B.7cm | C.9cm | D.10crn |
③要使像变得更大,应将幕布向_______(左/右)移,并将凸透镜向________(左/右)移.
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两块硬纸板,F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入射光线AO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此时∠BON ∠AON(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若将AO向ON靠近,则OB向 靠近;若光线沿BO入射,则经镜面反射后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 的。
(2)在下图乙中,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都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 。
(3)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如图所示,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_________亮斑(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是光的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_________(大/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亮斑(正方形/圆形/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