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月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A、B和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在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把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分别置于图中位置,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右侧,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到像与物大小      ,此时蜡烛B位于图中      cm刻度线处。

(3)将蜡烛B移去,在该处放一光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将玻璃板换成焦距10cm的凸透镜,光屏仍位于原处,光屏上成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的       (选填“实”或“虚”) 像。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图19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2)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3)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在探究前,小明同学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把透镜逐渐向白纸移动,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到一点(图17).测量点到透镜的距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8所示,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______.

⑶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⑷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cm。
(2)在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清晰但不完整(如图15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清晰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______(举一例即可)
(4)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移动。
(5)图16中有四幅示意图,下面A、B、C、D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这位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小明和小华去某古镇旅游时发现,小店在卖米酒和卖酱油时都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但是大小各有不一,如图15所示。


① 小明和小华根据上述事实提出猜想。猜想一: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猜想二: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种类有关。你认为他们提出“猜想二”的依据是 (14)
② 回来后,他们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选择了天平、量筒、烧杯,以及甲和乙两种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小明用量筒量取不同体积的甲液体,分别倒入烧杯中,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分别测出它们在不同体积时的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小华选用乙液体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的第二和第三列中,他们还分别计算了表一、表二中的液体体积和质量的变化量,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第四和第五列中。

表一甲液体
实验 序号
液体体积
(厘米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克)
液体体积的增加量
(厘米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
(克)
1
V1=10
m1=30


2
V2=15
m2=35
V2- V1=5
m2- m1=5
3
V3=30
m3=50
V3- V2=15
m3- m2=15
表二乙液体
实验序号
液体体积
(厘米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克)
液体体积的增加量
(厘米
液体质量的增加量
(克)
4
V4=10
m4=28


5
V5=15
m5=32
V5- V4=5
m5- m4=4
6
V6=30
m6=44
V6- V5=15
m6- m5=12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第二和第三列,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15)
④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 (16)
b)分析比较 (17)
⑤ 本实验所用的烧杯质量是 (18)克。

某实验小组用电压表、电流表、电键、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标有“10Ω 2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和若干导线做“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元件均完好,且连接时各个接点的接触都良好。

① 连接电路后,闭合电键S,他们发现电流表A无示数,电压表V有示数,且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电压表示数始终都不变为6伏,发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9)_____。
②经讨论,该小组同学重新连接,并按照正确步骤实验,在滑片P移动的过程中,电流表A的最小示数如图14所示,读数是____(10)____,此时电压表的示数是 (11)伏,这时候测得的待测电阻的阻值是____(12)___欧。
③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13)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