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a仪器的名称是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序号)。

③若用F装置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应在  (填“d”或“e”)端连接量筒。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制取时应将大理石放在  (填“b”或“c”)处。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关知识后,他们做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发现并没有铜生成,而是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和少量黑色物质。于是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1]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入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发现金属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发现该气体能燃烧。

[实验探究2]在上述反应所得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实验探究3]将蓝色絮状沉淀加热得到黑色固体。

[查阅资料]①钠在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一种碱和一种气体。②氢氧化铜受热易分解。③氧化铜为黑色固体。

[问题分析]①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反应产生的气体前应该先  。②写出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  (填“一定”或“不一定”)能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反思与交流]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少量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氧气的制取装置 氧气的收集方法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混合气体中含有CO、CO2、SO2三种气体。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Ⅰ.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Ⅱ.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Ⅲ.CO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实验探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的存在,请完成下列空格:

(1)装置E的作用是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SO2的现象是  ,含有CO2的现象是  

[反思与评价]若将装置①和装置②互换,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  (填写化学式)。

某化工厂的废液中主要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取一定量的该废液样品,加入镁粉和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请填写下列空格:

(1)若滤渣中有镁粉,则滤渣中除镁粉外还含有  (填写化学式,下同)。

(2)若滤渣中有铜粉,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3)若滤渣中没有铜粉,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4)反应后得到滤液的质量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反应前所取废液样品的质量。

实验室用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6.8%的过氧化氢溶液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计算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填写下列空格:

(1)黄铜是铜锌合金,将外形完全相同的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划,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它们的  大小。

(2)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 据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3)用图 A 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  (选填“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从而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

(4)用图B 所示的装置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试液)中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请另外写出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  

能源、材料、环保、食品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请从化学的视角分析下列有关问题并填写空格: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2)铝合金可用于制造飞机的外壳,铝合金属于  (选填“合成材料”、“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

(3)塑料在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人们把塑料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称为“  ”.

(4)为了合理膳食,营养均衡,生活中把榨好的蔬菜汁放到面粉中,做成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的蔬菜馒头,这种馒头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5)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尿素[CO(NH22]属于  (选填“氮肥”、“钾肥”或“磷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