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时,由于调制食盐水密度的操作不够精准,导致实验中鸡蛋很难悬浮在食盐水中,于是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分别用量筒和烧杯等器材配制了三杯不同质量分数的酒精溶液,其中图甲 烧杯中的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 .用注射器吸取密度为0.9克 厘米 的食用油分别在三杯酒精溶液中部注射一团油滴,一段时间后,如图甲所示。再过一段时候后,小明观察到油滴所处的状态如图乙所示。
为此,他作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______
【建立假设】假设一:可能是油滴的密度变小了。
假设二“可能是酒精溶液的密度变大了。
【实验方案】针对“假设一”的实验:用注射器吸取图乙任一烧杯中的油滴,将油滴注入到某一溶液中,观察其浮沉状况。
针对“假设二”的实验:先测定酒精溶液密度为 ,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它的密度为 ,比较 和 的大小。
【得出结论】油滴密度不变,酒精溶液密度变大。
请回答:
(1)根据小明所作的假设,推测小明所提出的问题是: 油滴沉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2)针对“假设一”的实验中,“某一溶液”是 ,
(3)小明经过思考,对“酒精溶液密度变大”这一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即 。
某物理兴趣小组学习了导体电阻的知识后,对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了以下猜想:
①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②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质量有关。
③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将电路中的a,b两金属片分别插为甲、乙、丙、丁溶液中所示的位置(金属片a,b每次插入溶液中的深度都相同)进行探究:
(1)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可以由来判断;
(2)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甲、乙所示位置可探究猜想(选填序号),为了探究猜想②应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两图所示位置;
(3)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乙、丁所示位置,若I乙≠I丁,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4)这个实验用到了初中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是。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个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t=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m/s。
(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m/s2。
(3)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乙)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
材料一: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材料二:1825年,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做了如下实验:他将一个能反映微小变化的电流表,通过导线与螺旋线圈串联成闭合电路,并将螺旋线圈和电流表分别放置在两个相连的房间,如图。他将一个条形磁铁插入螺旋线圈内,同时跑到另一个房间里,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进行多次实验,他都没有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材料三: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切割磁感线的时候,发现导体中产生电流,从而实现了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
(1)进行奥斯特实验时,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分别用图甲和乙两种方式放置一根导线。当导线通电时,小磁针发生明显偏转的是(选填“甲”或“乙”)。
(2)科拉顿、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相继进行如材料所说的实验研究,是基于的科学猜想。
(3)科拉顿的实验中,(选填“已经”或“没有”)满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要使他能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你提出的一种改进方法是。
晓彤和小雪学过电学知识后,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关系”的实验。他们准备在图中的A、B两点间接入待研究的电阻丝,电源电压恒定,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待用电阻丝的规格如下:
(1)他们想探究“电阻大小跟导体长度的关系”时,应选择序号为 的三根电阻丝来探究;所得到的实验结论 。
(2)正确选择后,他们将所选电阻丝分别接入A、B两点间,闭合开关,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或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实验中,三次电流表指针均有偏转,且示数依次减小,同时小华发现第一次实验中灯泡发光,第三次实验中灯泡不亮,原因是: 。
(3)晓彤和小雪想:能否在原有器材的基础上,再增加适当的测量工具,探究电阻大小跟长度的定量关系呢?请你帮助他们写出实验思路。
晓彤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凸透镜的焦距未知。
(1)如图所示,他取来平行光源,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光斑,得到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取下平行光源,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25cm处,并移动光屏到合适位置,在光屏上得到像的性质是像。
(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把点燃的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至图中光具座55cm处,来回调节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像,原因是,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晓彤想看到烛焰的像,请你帮晓彤想出合理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