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在课外活动时,偶然将两个弹性球叠放在一起同时自由下落,发现上面小球反弹的高度大于下落的高度。于是,他想探究同一个上面小球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此,他提出了三个猜想:①与两个弹性球下落的高度有关;②与下面弹性球的质量有关;③与下面弹性球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小柯选取了质量为 的 球作为上面的反弹小球,用体积相同的 、 、 三个球分别作为下面的弹性球,如图所示, 、 两球质量相同但材料不同, 、 两球材料相同但质量不同,小柯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做了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
下面弹性球 |
质量 |
下落高度 |
球反弹高度 |
1 |
|
0.5 |
0.9 |
1.6 |
2 |
1.1 |
1.9 |
||
3 |
1.3 |
2.1 |
||
4 |
|
0.5 |
0.9 |
1.7 |
5 |
1.1 |
2.0 |
||
6 |
1.3 |
2.5 |
||
7 |
|
0.8 |
0.9 |
2.2 |
8 |
1.1 |
2.3 |
||
9 |
1.3 |
2.8 |
(1)小柯实验选取的测量工具有电子秤和 。
(2) 球下落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它的 能。
(3)比较三次实验序号 ,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在下面弹性球的质量、材料等条件一定时,下落高度越高,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
(4)比较实验序号4、7(或5、8或6、 ,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在下面弹性球的材料、下落高度等条件一定时, ,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
(5)为了探究猜想③,除了选取 球作为上面的反弹小球外,还应在 、 、 三个弹性球中选择 两球进行实验。
(6)实验表明,每次所测 球反弹的高度总比下落高度要高,是因为在两球碰撞时下面弹性球对上面 球做功,使 球机械能总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这一现象 (选填“违背”或“不会违背” 能量守恒定律。
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及所需器材。小路同学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张白纸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白纸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放置在玻璃板的两侧,点燃蜡烛A,然后进行观察和调整。
(1)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
(2)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在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3)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
(4)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馨怡同学在“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1)由图可得石块所受浮力F浮=N;
(2)石块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G排=N;
(3)比较F浮和G排的大小,可以发现:F浮G排.(选填“>”、“<”、“=”)
(4)石块的密度为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逸凡同学总结两年来所做的物理探究实验发现:
(1)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表示出来。
如图:甲实验是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通过读取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间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乙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比较物块B 反映出来的。
(2)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都要采用 法。
如:甲实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要多次改变,同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乙实验研究小球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就要多次改变速度的大小,同时控制小球的 不变。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小丽把杠杆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
(2)如图甲,在杠杆的B处挂2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在杠杆的A处应该挂个同样的钩码。
(3)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的拉力F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原因是
小华回顾两年来所学知识时,想到了如图甲、乙两个实验,他进行了如下总结:
(1)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表示出来。如:甲实验是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运动,通过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间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乙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比较小球推动物块B运动 的大小表现出来的。
(2)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当要研究这个物理量与某个因素的关系时,要采用法。如:甲实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就要多次改变的大小,同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乙实验研究小球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就要多次改变速度的大小,同时控制小球的 不变。
(3)两个实验都发生了能量的转化。甲实验中木块与水平面摩擦时,机械能转化为能;乙实验中小球加速滚下时,能转化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