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cm.
(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16.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次数 |
1 |
2 |
3 |
材料 |
玻璃 |
玻璃 |
水晶 |
凸起程度 |
较小 |
较大 |
较大 |
焦距/cm |
8.0 |
4.0 |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组成员认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见表格).根据知识,可以知道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2)分析图中(选填“甲”、“乙”、“丙”)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次数 |
甲 |
乙 |
丙 |
测力计示数/N |
2.4 |
3.1 |
3.5 |
图是小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已经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这个成像原理与(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相同。
(2)若将凸透镜换成和它材质相同、口径相同但中间更厚的另一凸透镜,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光屏上的像将变模糊。这时需要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才能重新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取下光屏,眼睛在光具座的右端向左观察,能看到(填正确选项的标号)
A.烛焰缩小的像
B.烛焰放大的像
C.一个光斑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移到横梁标尺左端零点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边(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应向(选填“左”“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调节完成后,将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通过移动游码,再次使天平横梁平衡。这时右盘中的砝码情况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g。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A.与压力大小有关
B.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张组的同学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及有关器材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如下表:
序号 |
长方体木块的放置 |
表面情况 |
压力/N |
测力计示数/N |
1 |
平放 |
木板 |
5 |
1.2 |
2 |
平放 |
木板 |
8 |
1.9 |
3 |
侧放 |
木板 |
5 |
1.2 |
4 |
平放 |
木板上铺毛巾 |
5 |
2.0 |
(1)在实验时必须让木块做运动,这样摩擦力才与弹簧测力计示数相等,依据的原理是知识.
(2)要验证猜想A,应选取序号为的两次实验;要验证猜想B,应选取序号为的两次实验.
(3小张同学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摩擦力变为原来的一半,他由此得出猜想C是正确的,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存在的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