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牛奶密度是检验牛乳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小明为了比较市场上两种不同品牌牛奶的密度,设计了如下实验:

(1)通过观察比较牛奶的密度

小明将一正方体塑料块先后放入两种牛奶中,让它漂浮在液面上,观察塑料块露出液面的体积,露出液面体积较大的牛奶的密度较  。又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两种牛奶中的同一深度,观察 U 形管液面的高度差,高度差较大的牛奶的密度较  

(2)通过测量比较牛奶的密度

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石块、细绳和水等物品来测量。其操作步骤是: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为 G

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 1

  (写出具体方法和要测出的物理量并用字母表示) :

④牛奶密度的表达式为 ρ 牛奶 =   (用测出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水的密度用 ρ 表示)。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液体密度的测量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供了如图的实验器材,其中 R 1 > R 2

实验一: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1)请按照图中的电路图将对应实物图连接完整;

(2)电路中电阻丝的连接方式是为了控制  ;电阻丝放出热量的多少,通过  来进行判断;

(3)闭合开关,经过一定时间,用电阻丝 R 1 加热的煤油温度升高了△ t 1 ,用电阻丝 R 2 加热的煤油温度升高了△ t 2 ,那么△ t 1    t 2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实验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4)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使电路中的电流变成实验一中电流的2倍,且通电时间相同。实验发现:用电阻丝 R 1 (或 R 2 ) 加热的煤油,温度升高量△ t 1 ’(或△ t 2 )   2△ t 1 (或2△ t 2 )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该实验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  正比例关系。

(5)你认为做这个实验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今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 30 ° C 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档),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  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  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档)  ,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档)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  的,原因是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  

(6)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3 . 8 V ,电阻约为 12 Ω ,电源电压为 6 V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电路补充完整。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置于  (选填“ A ”或“ B ) 端。闭合开关,灯泡不亮,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有示数,但示数较小,接下来的操作是  

(3)当电压表的示数为 3 . 8 V 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在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小灯泡突然熄灭,电流表示数变为0,电压表示数接近 6 V ,你认为故障可能是  

(4)完成测量后,同学们又找来几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替换小灯泡,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当电阻为 10 Ω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 . 2 A :换用 20 Ω 的电阻后,闭合开关,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选填“ A ”或“ B ) 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V ,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多次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进行正确操作后即可得出结论。

一般情况下,人在水中会下沉,在死海中却能漂浮在水面上。为此,小李同学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为了检验这个猜想,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

(1)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 =    N

(2)比较图乙、丙两图中铝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小李同学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无关的结论,你认为这个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 ) 的,原因是  

(3)小赵同学认为用以下方法检验更为简便:将同一个新鲜鸡蛋依次轻放入盛有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看到鸡蛋在水中下沉,在浓盐水中悬浮如图丁所示。分析鸡蛋受力可知,在水中下沉是因为它受到的浮力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重力;在浓盐水中悬浮时,根据  的知识可得,鸡蛋受到的浮力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重力,从而可以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

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上;该实验在光线较  的环境中进行更便于观察。

(2)小王同学三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 A ' B ' C ' 分别是烛焰 A B C 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在此之前调节仪器时,曾在光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图乙中烛焰  (选填“ A “、“ B ”或“ C ) 的成像原理相同。当把蜡烛移动到 M 点时,在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因为此时烛焰  (选填“成实像”、“成虚像”或“不成像” )

(3)分析图乙中信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  (选填“正”或“倒” ) 立的。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像  (选填“靠近”或“远离” ) 凸透镜。因此用相机拍照,拍完近景再拍远景时,应将相机的镜头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 景物的方向调一些,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