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
(1)为便于开展实验探究,热源相同时,我们将方案中的“吸收的热量”转换为“加热的时间”,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可知吸收热量的多少。实验室温度计就是应用这种转换思想测量温度的: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温度计中的液体便膨胀或收缩,从温度计中 的变化便可知温度的变化。
(2)下表是小明探究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液体名称 |
液体质量 |
液体初温 |
液体末温 |
加热时间 |
液体吸热情况“多”或“少” |
甲 |
10 |
30 |
40 |
6 |
多 |
乙 |
10 |
30 |
40 |
3 |
少 |
①分析表中信息,小明采用的是 (选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 ;
③如果甲、乙两种液体都可作为发动机冷却液,从物质吸热能力角度考虑,应选 液体作发动机冷却液。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 .
(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理由是: .
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以沿ON向前、向后折的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让一束红光贴着纸板沿AO射到O点,为了便于测量和探究,需要在纸板上记录的是 ;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ON向后折去,则在折过去的纸板上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 .
甲和乙两个小球(小球大小可忽略)在平直路面从左到右运动,从计时开始记录,每隔0.1s记录一次,纪录得小球的位置如图1所示.
(1)由图可知,甲小球做 运动.
(2)从计时开始,乙小球前0.5s的平均速度是 m/s.
(3)根据图1的记录,在图2的坐标系中画出甲小球的s﹣t图线.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 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