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冬学习了“认识浮力”后,爱动脑筋的小冬提出了问题: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经过思考,他在学校实验室找来了弹簧测力计、烧杯、一个金属块、水和盐水等器材,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探究实验。
(1)金属块在图 中受到的浮力为 。
(2)分析 、 两图知道:当金属块浸没入水中后,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浸入水的深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因为此时金属块浸入水的 没有发生变化。
(3)小冬 (选填“能”或“不能” 利用图 和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理由是 。
(4)综合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和 有关。
(5)根据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小冬还计算出了金属块的密度为 . 。
小强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A.烛焰、光屏的中心不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 B.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 |
C.蜡烛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 D.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
(2)探究时,小强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由上表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第3次实验中,在光屏上可得到 像。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蜡烛的像仍在光屏中心,应将光屏向 移动。
(3)如图所示,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 处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这个像。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将一块薄玻璃板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等大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蜡焰和像到玻璃板的___________关系;两段等长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蜡烛和像_________关系;
(2)在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__(填“A”或“B”)这一侧观察.若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上一个光屏,那么在光屏上___________(“能”或“不能”)接收到A蜡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像(填“实”或“虚”);
(3)若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完全与A重合,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VAB=___________m/s。
如下图所示,小李同学用此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1)他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t/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t/℃ |
-4 |
-3 |
-2 |
-1 |
0 |
0 |
0 |
0.5 |
1 |
1.5 |
(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冰是 (晶体/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3)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冰块还是较小的冰块? ;
(4)某同学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冰熔化太快,没有找到冰的熔点.若要延长冰熔化的时间,请你写出一条可行的办法。
(5)在该实验中不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将装有冰块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进行利用水对试管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称为 法,其好处是 .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矿石的密度。(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的左端零刻度处。若发现天平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侧调节(填“左”或“右”)。(2)当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 (3)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矿石的密度是________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