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在烧瓶中加入 水,加热并从 开始记录温度,每隔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记录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第六次 |
第七次 |
温度 |
90 |
92 |
94 |
95 |
98 |
98 |
98 |
(1)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
(2)水沸腾时,瓶口不断冒出”白气”,该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3)若不考虑水的质量损失,从开始记录温度到水刚沸腾的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为 。
(4)完成实验后,移走酒精灯,当水停止沸腾时,用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住烧瓶口,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如图乙所示,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起来,这是因为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 凸透镜、蜡烛、光屏从左到右依次摆放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上端呈现时,为了使这个像移到光屏的中心,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则应该使蜡烛向__________ (填“上”或“下”)移动。
(3)如下图所示:在实验时,小明同学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A、B、C、D、E的位置,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帮他分析一下:
①把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像是____________ (正立/倒立)。
②把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透镜不成像。
③把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透镜成的是虚像;像是____________ (正立/倒立)。
④把蜡烛从远处向凸透镜靠近(由A→D,不包括D点)时,像逐渐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像的大小逐渐(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红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__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 (填“实”或“虚”)。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并且________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 玻璃板。
下图中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cm.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____________的性质工作的.
现有一团橡皮泥,一大杯水和一只量筒,利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测橡皮泥密度的实验。
(1)写出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2)用所测物理量写出橡皮泥密度表达式ρ=。
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 所示实验。
(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丁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