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①,使 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
B.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袭:抄袭 |
C.间以婀娜之声 间:夹杂 |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
B.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
C.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
D.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风,再论文法,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3)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6分,每小题3分)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貌奇伟,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①,授经边郡,喜从材官②、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位,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时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
未几,大清兵逼广宁,王化贞弃城走,熊廷弼与俱入关。帝亦急东事,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直办事。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而徐为恢复计。”帝褒纳焉。
承宗自请督师,诏给关防敕书,承宗便宜行事,不从中制。及魏忠贤窃政,遣其党往赐承宗蟒服、白金慰劳之,实觇军也。承宗立疏言:“使中使③观兵,自古有戒。”帝温旨报之。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速畀④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⑤,而师竟不果出。
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连疏诋之,承宗乃杜门求罢。
庄烈帝即位,王在晋入为兵部尚书,恨承宗不置,嗾台省⑥交口诋承宗,以沮其出。二年十月,大清兵入大安口,取遵化,将薄都城,廷臣争请召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仍入朝陛见。
初,右屯、大凌河二城,承宗已设兵戍守。后高第来代,尽撤之。大清兵大至,围数周。承宗闻,遣吴襄、宋伟往救。伟与襄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城中粮尽援绝,守将祖大寿力屈出降,城复被毁。承宗复连疏引疾。家居七年,中外屡请召用,不报。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
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 有删改)
注:①县学生:生员,俗称秀才。②材官:低级武官。③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④畀:给与。⑤诸曹:借指各部的官员。⑥嗾台省:教唆尚书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与襄不相能能:和睦 |
B.而师竟不果出竟:最终 |
C.取遵化,将薄都城薄:攻取 |
D.大兵将引去引:退却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B.承宗不与交一言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绕城呐喊者三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D.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2)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在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孙承宗一生几起几落,受到重用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夫 俭 则 寡 欲 君 子 寡 欲 则 不 役 于 物 可 以 直 道 而 行 小 人 寡 欲 则 能 谨 身 节 用 远 罪 丰 家 故 曰 俭,德之共也。(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 |
B.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知:掌管,主持 |
C.昏礼宜昏昏:古时十二时辰之一,指戌时 |
D.予不饱文饱:丰富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君收藏了一幅《村落嫁娶图》,请当时任职锦衣卫的“予”为之作记,于是作者请教了一位熟悉当地风俗民情并且擅长写作的华姓先生,弄懂了图画中村落嫁娶的内容和含义,然后作了这篇记。 |
B.作者向谙熟民情的华姓先生主要询问了村落嫁娶图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村姑出嫁时为什么要骑牛,撑一个伞盖遮住新娘的含义是什么,迎亲时站在门口的男子是谁。对这些问题华先生都一一做了精心解答。 |
C.本文通过对话,向读者展现了《村落嫁娶图》中出嫁和迎亲的场景。画意丰富,人物形象多样,情态逼真细腻。 |
D.嫁娶本是村落大事,可是画面场景渲染的气氛似乎并不单是热闹非凡,还有一些悲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2)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犨传
赵犨,其先天水人。幼有奇智,龆龀之时,与邻里小儿戏于道左,恒分布行列为部伍战阵之状,自为董帅,指顾有节,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其父目而异之,曰:“吾家千里驹也,必大吾门矣!”唐会昌中,壶关作乱,随父北征,收天井关。未几,从王师征蛮,斩获甚众。本道录其勋,陟为马步都虞候。
及黄巢陷长安,天子幸蜀,中原无主,人心骚动。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其帅即以状闻,于是天子下诏,以犨署陈州刺史。既视事,乃谓将吏曰:“贼巢之虐,遍于四方,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凌我土疆,势必然也。”乃遣增垣墉,浚沟洫。实仓廪,积薪刍。又招召劲勇,置之麾下。以仲弟昶为防遏都指挥使,以季弟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领锐兵。黄巢在长安,果为王师四面扼束,食尽人饥,谋东奔之计,先遣骁将孟楷直入项县。犨引兵击之。贼众大溃,斩获略尽,生擒孟楷。
巢党悉众东来,陈人惧焉。犨恐众心携离,乃于众中扬言曰:“今贼众围逼,众寡不均,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又何惧也!汝但观吾之破贼,敢有异议者斩之!”由是众心靡不踊跃。无何,开门与贼接战,每战皆捷,贼众益怒。蔡人济以甲胄,军无所阙焉。凡围陈三百日,大小数百战,虽兵食将尽,然人心益固。犨因令间道奉羽书乞师于太祖。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重围遂解。
龙纪元年三月,又以平巢、蔡功,就加平章事,充忠武军节度使,仍以陈州为理所。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犨兄弟三人,时称雍睦。一日,念仲弟昶同心王事,共立军功,乃下令尽以军州事付于昶,遂上表乞骸。后数月,寝疾,卒于陈州官舍,年六十六。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道录其勋本:根据 |
B.其帅即以状闻闻:听说 |
C.蔡人济以甲胄济:资助 |
D.太祖素多犨之勇果多:赞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父目而异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B.果为王师四面扼束为之声义 |
C.乃于众中扬言曰今君乃亡赵走燕 |
D.乃下令尽以军州事付于昶具告以事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
B.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
C.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
D.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犨很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长大后随父出征,收复天井关,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并因此被晋升为马步都虞候。 |
B.赵犨富有远见,断定叛军必将兵败东犯陈州,于是加固城墙,充实粮草,招募士卒,派弟弟赵昶和赵珝率兵守陈州。 |
C.赵犨善于稳定军心,鼓舞士气,面对众寡悬殊的情形,率众坚守陈州三百多天,后来在太祖的援助下,终解陈州之围。 |
D.赵氏兄弟相处和睦,晚年时,下令把陈州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与自己同心侍奉朝廷的大弟赵昶,并上书朝廷请求退休。 |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
⑵犨因令间道奉羽书乞师于太祖。
⑶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家:家族。 |
B.以载地寒,意甚轻易易:容易 |
C.深昧求贤之意昧:冒犯。 |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 |
B.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 |
C.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 |
D.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
B.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
C.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
⑵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