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典"字诀为文章增光添彩
梁衡
什么是"典"?就是典故、典型、经典。
典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过去的人和事,二是过去书上讲过的话。这些东西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它们有的已转化为成语,有的是人们熟悉的句子、故事。我们写文章时可以拿来作为案例,或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这样文章就显得厚重,作者也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典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书本中。所以要多读书,"肚子里要有货",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典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明典,一种是暗典,还有一种作为起兴的作用,我们把它叫作兴典。
明典就是明明白白地引用过去的典故和文字,典故可以是历史书上的,也可以是文学作品里的,或者是民间流传的,总之是人们所熟悉的。
我的文章《觅渡,觅渡,渡何处?》里面,讲到瞿秋白被杀害以前,他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把自己的心路历程仔细地剖析了一遍。他是一个很坦诚的人,那怎么表现他的坦诚呢?这里就用了一个典故:项羽乌江自刎。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用项羽自杀的典故来比喻秋白自己解剖自己。
再举一个描写生活的例子。汪曾祺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他有一篇文章写家乡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在这里,他把清朝袁枚《随园食单》里怎么吃高邮腌鸭蛋拿来作为一个典故,这个鸭蛋一下就有本钱了,文章也就有了厚度。所以大家读这一小段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读文化,用典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厚度。
暗典就是_______。我的文章《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里,有这样一段。
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一百零八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显然是化用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暗典。
第三个比较难理解,但是确实在文章里会用到,我把它叫作"兴典"。我们写诗歌的时候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比兴。"比"就是明确的比喻,"兴"就是起一个开头,顺着这个往下说。
有一首长诗叫《王贵与李香香》,因为用的是陕北民歌的体裁,里面有很多比兴。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作者先说山丹丹花,这有比,也有兴的作用。
现在的网络段子也会用比兴,比如,"春眠不觉晓,天天在变老。时时寻开心,月月领社保"就是一种兴的手法,上句只是为了引出下句,轻松愉快幽默。
如果在文章写作中用一个典故来引出下文,这就是"兴典"手法。比如,1939年,毛泽东对陕北公学即将要上前线的学员讲话,其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姜子牙要下昆仑山,元始天尊给了他杏黄旗、方天印、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要出发上前线,我也要赠给你们三样法宝,那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姜子牙的三样法宝和战士们上前线毫无关系,但毛泽东给学员的同样是"三样法宝"。毛泽东用姜子牙的"三样法宝"来起兴,这就是兴典,显得非常幽默。
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一张名片,用典更像一张隐藏的名片。但是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用大家熟悉的著名的经典;二是不可太多,多了以后就是"掉书袋",特别是如果用的典太生僻,读者就烦了。
(选自《梁衡的21堂作文课》)
(1)根据上下文,在文章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2)指出下面文段中的用典方法,并分析此处用典的具体作用。
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文章中用典,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使文章显得厚重,也可以使作者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
B. |
作者在讲明典、暗典、兴典时,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样做既便于读者理解,又能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
C. |
瞿秋白写了《多余的话》,在文中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汪曾祺写了《端午的鸭蛋》,在文中用了袁枚吃高邮腌鸭蛋的典故。 |
D. |
本文首先讲什么是典,典包括哪些内容,典从哪里来;其次重点分析典的使用方法;最后提出用典的原则。 |
(4)请任选一种用典方法写一段文字。(照抄本卷材料不得分,80字以内)
阅读议论文《“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完成小题。(13分)
①“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②“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③“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④“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⑤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⑥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⑦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破聘用。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有什么作用?
.文中画线部分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首段中写道“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许多名人成功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请仿照举例再写一个相应的事例。
举例:“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阅读说明文《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完成小题。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②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③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④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⑤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阅读本文,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各有什么样的风格?
.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舞龙、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30字)
阅读董建文的《智慧的美丽》一文,完成小题。(20 分)
①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大凡不再爱琼瑶阿姨和金庸大侠的人才会喜欢,因为有一种真实和聪明在里面,还有那份期待和紧张。
②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了别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儿,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男人啊。
③主持人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的父母?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所以他要给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把邮件发给她,也让妹妹把思念寄回家。
④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几乎全是为了家人。主持人问,有把握吗?他笑着,当然。因为要答12道题,而每一道题几乎都是机关重重,要达到顶点谈何容易?答到第六题时他显得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的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他答: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这时我简直有点欣赏他了,这是何等冷静而自信的一个人啊。
⑤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后一道题时,我手心里的汗几乎都出来了,好像我是那个盼着得到一台打印机、两张往返加拿大机票和一台电脑的人。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关爱,也应该让他答对吧。
⑥最后一题出来了,居然是六选一。而且是有关水资源的。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你快说啊,要不来不及了,因为只有30秒时间。王小丫也着急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⑦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妹妹说,当然想。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哪,这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儿女情长的,难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圆满吗?我几乎都要生气了,怎么有这样冷静的人啊?怎么还说这些没边没际的话!他又说,那让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妹妹说,那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地: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然后时间到,电话断了。
⑧天哪,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答案早就胸有成竹!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分享!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果然他轻轻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选手。
⑨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地湿润了。
⑩我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阅读全文,说出“智慧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 分)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请说出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圆满”的理解。(3 分)
⑵简要说说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读完全文,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我”在观看“他”答题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4分)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那个答题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他身上最让你感动的一个方面。(6 分)
阅读《失败的滋味》一文,完成小题。(10 分)
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斗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是不断栽跟斗,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路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道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基”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的选择是哪一条路。
19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重振旗鼓。后来,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的道路吗?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文章讲述威灵顿将军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 分)
.你的朋友小宇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情绪一直很低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阅读《龙卷风》 一文,完成小题。(10 分)
①盛夏季节,当你收听台风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台风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这样的话,似乎“12级”就是风力之“最”了。自然界中有比这更大的风吗?有,那就是龙卷风。
②龙卷风俗称“龙吸水”,这也许是它漏斗状云柱的外形很像神话中的“龙”从天而降,把水吸到空中而得名的吧。实际上,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
③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100米以上,极端情况,可达300米。12级风的风速相当于每秒30多米,要和龙卷风相比自然就大为逊色了。如此罕见的巨大的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地面时,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高楼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2000多人伤亡。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台风中心和它外围空气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压强单位),而龙卷风中心与外围空气只要相差20米,气压差就达20毫巴。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大,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上好多倍了。
④龙卷风涉及的范围很广泛。192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龙卷风,在它经过的 15平方米的范围内,大树连根拔起,但是靠近这股龙卷风的地方则安然无恙。
⑤龙卷风可以事先预测出来,气象雷达就是监视龙卷风的一种很好的工具。.第①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 分)
.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上好多倍,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照抄原文不得分)。(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