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论宝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 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 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 ,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释: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④【河】指黄河。

(1)下列关键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松柏冢 累累 【累累】众多的样子

B.王之 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C.时时而 【间】指较短的时间

D.吾 孰与徐公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2)下列各项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

B.

问之客曰

C.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D.

由此观之

(3)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

B.

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

C.

"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D.

"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

(4)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主题: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B.

两个人物:邹忌是形貌风流、怡然自得、善于辩论、勤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知错能改、从谏如流、革弊鼎新的明君。

C.

三层结构:写家事--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写王之蔽--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海之内;写赏赐--上赏、中赏、下赏;写事态发展--家事、国事、天下事。

D.

四个特点:全文类比设喻,以小悟大;叙事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言亦庄亦谐,有重有变。

(5)下面对《齐威王论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魏惠王的珠宝的确是世所罕见,发出的光芒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的距离。

B.

齐威王与魏惠王对财宝的理解不同,魏惠王以珠宝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

C.

齐威王心中的人才有檀子、盼子、黔夫等武将,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

D.

齐威王的人才观,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正确的,值得我们借鉴。

(6)请用三个"/"给《齐威王论宝》一文画线处断句。

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馀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 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 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②由:奉行,尊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子无 · 鲁国骄士   

②又 · 天子   

③不谦 · 失天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犹恐失天下之士。

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3)请简要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

高可二黍 ·

B.奇山异水,天下杜 ·

率妻子邑人来此 ·

C.虽乘 · 御风,不以疾也

猛浪若 ·

D.窥谷忘 ·

寒暑易节,始一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山水小品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B.本文语言长短句交错,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

C.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全部运用侧面描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水之"异"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和对真实自我的回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复杜温夫书(节选)

柳宗元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 ,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 ?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 之。宜考前闻人 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 思之则一益也。庚桑子言藿蝎 鹄卵者,吾取焉。道 连而谒于潮 ,其卒可化乎?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其人,或为十数文,即务往京师,急日月,犯风雨,走谒门户,以冀苟得。今生年非甚少,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又状貌魁然类丈夫,视端形直,心无歧径,其质气诚可也,独要谨充之尔。谨充之,则非吾独能,生勿怨。亟 之二邦以取法,时思吾言,非固拒生者。孟子曰:"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而已矣。"宗元白。

【注释】①雕斫:刻意修饰文辞。②师法:效法。③一:当作一回事。④闻人:有名望的人。⑤慎:慎重。⑥藿蝎(huòshǔ):毛毛虫或土蜂。⑦道:途经。⑧亟:赶紧。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笔行墨,快意累累

(拿,执)

B. · 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

(应当)

C.道连而谒于潮,其 · 可化乎

(死亡)

D.走 · 门户,以冀苟得

(拜访)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 · 此奉答

亟之二邦 · 取法

B.途远 · 深矣

狼亦黠也, · 顷刻两毙

C.亦不能明辨生 · 才致

作亭者谁?山 · 僧智仙也

D.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 ·

· 真无马邪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认为写文章不论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都在于快意地表达,不一定非要考虑怎样去超过别人。

B. 柳宗元对杜温夫文章的点评,仅仅从疑问语气助词和肯定语气助词混淆的角度进行;他的回信对杜温夫的进步和成长帮助不会太大。

C. 柳宗元对那些遇到一两个知己,写了十几篇文章就去攀附权贵的人持严肃的批评态度。

D. 柳宗元以前辈的身份,转述庚桑子的说法,引用孟子的言论,其实也包含着他对晚辈后生的真切诫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不说

说:通“悦”,高兴,愉快。

B.请广于君

广:扩充

C.谓唐雎曰

谓:对……说;告诉。

D.长跪而谢之

谢:感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徒以有先生也

C.天使之怒,伏尸百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揭穿秦王易地骗局,为后文设置悬念。

B.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易地的骗局,表现出其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C.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D.第四段是故事的结局,秦王“色挠”,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为主,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唐雎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又何间焉

  

②望其旗靡

  

③惟荀罃之拔逼阳

  

④先备外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孙仲谋之攻合肥

故克之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

此何遽不为福乎

C.此善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故

故克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