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 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②﹣⑤段叙述了四个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2)第④段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

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

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

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4)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6)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写作手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美戴斯国王从陌生人那儿学会了点金术,高兴地跳了起来,满屋子奔跑,碰到什么东西就抓住什么东西。他抓住一根床柱,它立刻变成了一根金柱子。他从桌上拿下一本书,手刚一碰,嘿!它竟成了一片薄薄的金片,他急忙穿上衣服,这衣服也就成了华丽耀眼的金衣服。国王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⑵“这算不了什么。”国王心想,“我指望大的好处,就不能不带来一些小的不便。”他想到花园去看看,在那里有许多盛开的玫瑰花,微风吹来,香气醉人,国王在花丛中来回走动,并毫不疲倦地使用点金术,一直点到每朵花,甚至连花蕊里的虫子都变成了金子为止。
⑶随后,国王就回宫殿与女儿一起吃早饭。长桌上放着咖啡、面包、烤鱼等食品。国王倒了一匙咖啡给女儿,女儿接过来惊奇地叫了起来:“刚才还是个瓷杯,怎么一下子变成金杯?”国王高兴地对她说:“我已有了点金术!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他一边说,一边将一杯咖啡送到嘴中,可他嘴唇刚一触到咖啡,咖啡立刻变成了金液,随即就硬化成一块金子。看到这情形,他不禁大吃一惊。他随手又拿起一块面包,但还没来得及掰开,它已成了金块。国王几乎绝望地拿起一片烤鱼,不用说,烤鱼也立刻变成了金子。
⑷国王十分羡慕地望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面包和咖啡,就走到女儿面前,一面抚摸着女儿,一面请女儿拿片面包给自己吃。突然间,他心爱的女儿也成了一尊金像。
⑸国王发疯似地大声喊叫:“陌生人,快来呀!快来救救我的女儿!”
⑹不一会儿,陌生人就出现在国王的面前,说:“点金术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财富吧!”
⑺国王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金子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吧。”
⑻“你比以前聪明多了,美戴斯国王!”陌生人严肃地说,“我看得出来,你的心还没有完全从血肉变成金子,否则就无法挽救了。快去吧!跳进大花园旁边的那一条小河,在河中装瓶河水,把水洒在你要它变成原样的东西上。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
⑼国王快步跑到河边,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去就跳进河中,想尽快将点金术冲掉。他还带了一瓶河水跑回宫殿,用水洒向心爱的女儿,水一落到女儿身上,他就看到这可爱的孩子双颊又恢复了红润的颜色!
⑽国王拥抱着女儿说:“孩子,是爸爸害了你。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点金术了。”
用文中原话解释第⑵段中的词语:
“大的好处”指:“小的不便”指:
2“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在文中找出①最能表明贪婪的语句、②最能表明灾害的语句和③最能表明补救方法的语句,摘出来。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第一段中“嘿”表现了国王的惊喜心情,不能删去。(  )
⑵第五段中“我的女儿”改为“我和女儿”更符合国王的性格特点。(  )
⑶第七段中“明白”的内容是“金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  )
⑷第九段“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去”表现了国王想冲洗掉点金术的迫切心情。( )
4.如果将本文分成两个部分,应如何划分?为什么?(2+2分)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用“‖”在段落后分开)理由:

阅读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的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抓住的也无过于鹅。
解释下列词语叫嚣局促
2.两段选文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就这两个方面概括鹅的特点。
3.第一段写鹅的叫声,为什么还要写鸭和狗的叫声?
4.“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一句中,“更”字有的作用。
5.鹅的步态的傲慢,体现在哪两方面?
6.鹅不惧怕人的性格导致的后果是

(三)给母亲打电话
①母亲从小就生活在老家的山村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我们那里的县城。去年,我和妻子商量着要将孤零零一个人生活的母亲接到城里来,可母亲总以不习惯为由拒绝,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过完年,母亲拗不过我好说歹说,同意到城里来为我带娃儿。
②母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她说城里人住的房子像火柴匣子。孩子睡着的时候,她总会拿把扫帚在楼道里打扫,遇到人时还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一天,母亲问:“对面那家姓啥,怎么不见来往过?”我说我也不认识,母亲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惊讶。我知道母亲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
③每当客厅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时,母亲总是很兴奋,只是那些都是我和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没有人认识我母亲。母亲偶尔接一次电话,也往往是应上一句话,话筒便传到我和妻子的手上。我与人通话时,母亲便呆呆地立在一旁,好奇地看,然后,眼里是一片旷远的失落。
④有一次,我突然想明白了什么,当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我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我母亲身体还好呢,谢谢你对我母亲的问候……”这时候,我发现母亲的眸子亮亮的,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
⑤我向一个女同事讲起我母亲,告诉她一些我母亲的事情。没想到女同事眼眶里居然盈满了晶莹的泪水,说她母亲想来也是这么孤独吧,只是她没有注意。当时,女同事还要了我家的电话号码,说要让她母亲给我母亲打电话。
⑥这天黄昏,我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我接过一听,便急切地叫我妈:“妈,您的电话!”母亲闻声走过来,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竟不敢靠前。我把听筒塞进母亲的手里,一字一顿地说:“妈,您听,是您的电话!”母亲把听筒靠近耳畔,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
⑦我默默地退出房间,走到母亲经常呆呆伫立的阳台上,面对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
(选自《百姓生活》)
母亲来到城里后,遇到人就“主动”“打招呼”,是因为她感到
“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中“生疏”的含义是
第④段中,“我”在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的用意是
第⑥段中母亲接到第一个打给她的电话时,“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竞不敢靠前”,“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


①在当今的世界赛场尤其是田径赛场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以黑人为多。有些项目上,黑人几乎是一统天下,有人曾经作过一次统计:在田径赛场上,1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没有一个白人;在2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仅有一名是白人;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男选手获得的14枚田径金牌中,仅有一枚属于白人,这是为什么呢?
②近年来科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他们发现黑人跟踺很长,皮下脂肪相对较少,骨骼密度高,髋部窄,大腿骨发达。他们的双腿比上身更长,能够跑得快,而且可以跳得高。专家们具体分析黑人的脚底屈肌后指出,黑人的肌强度高达150—200千克,是白人肌强度的3—4倍。也就是说,他们用同样的脚步蹬力作用于地面,黑人所得到的反作用力比白人高2—3倍,从而使黑人在中、短跑比赛中一直称王称霸。
③黑人与白人的差异主要在于基因。基因学家研究认为: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超过了其他人种的体内基因变异的总和。进一步的研究使他们认为:黑人的部分罕见基因可能会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尽管将基因同体育竞技联系在一起的观点还存在争论,但有些实例不容忽视。比如芬兰运动员兰塔在出生时体内就已经存在着一种可以使其血液的红细胞数比正常人多25%--50%的基因突变。这些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运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中去,他的肌肉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氧运动所需的氧气,从而使他滑雪速度快、耐力持久,在越野滑雪赛中一举夺得两块金牌。
④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基因工程技术被滥用,就有可能通过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创造出“超级运动员”。比如,你需要更持久的耐力,可以增加一个能帮助血液向剧烈运动的组织输送更多氧的基因;你想拥有更结实的肌肉,可以注射促使肌肉生长的基因……比如你是举重运动员就把胳膊鼓胀起来,你是赛跑运动员就把大腿肌肉充实起来……也许基因技术的完善,真的会改变今后的体育运动状况。但那时,又该算是体坛的一大梦魇了!
(选自《第二课堂》,有删改)
第②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黑人的部分罕见基因可能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中的“可能”不能删去,这是因为
第⑦段举芬兰运动员埃罗·门蒂·兰塔一举夺得两枚滑雪金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基因
第④段中,科学家提醒世人不可滥用基因工程技术,是因为。(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风筝》节选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节选自《风筝》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中的动词“抓”、“掷”“踏”,表现了当时“我”
文中“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的“这一幕”具体是指
“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此时的心情非常
你是怎样理解“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