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已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 |
儒学地位颊覆 |
B. |
列强侵略加剧 |
C. |
政局变化迅速 |
D. |
西学深入民心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有历史必要性 |
C.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在《物种起源》一书出版20年后,有一位名叫马歇尔的英国评论家,大胆说出了他的一些同代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写道:如果英国人口的增长赶不上中国人,那个无精打采的种族将会蹂躏地球的许多地方,而本来应当是朝气蓬勃的英国人定居在这些地区将受到威胁。这主要说明()
A.达尔文主义成为19世纪末后种族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
B.达尔文主义应用于社会对世界的影响是消极的 |
C.达尔文主义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后殖民主义的唯一指导思想 |
D.中国过多的人口挤占了英国人的生存空间 |
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末期的科学探索活动()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文主义 |
B.发挥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 |
C.成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 |
D.并未推进知识进步与社会发展 |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求善而不存真 | B.有很强的封闭性 |
C.缺乏理性精神 | D.落后于西方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