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 。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纯碱样品(只含有Na2CO3、NaCl)中Na2CO3质量分数,取5克样品,往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如图,试计算:
(1)共产生 克二氧化碳;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大蒜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功效和食疗价值,大蒜新素是其有效成分之一,大蒜新素化学式为(C6H10S3),请根据大蒜新素的化学式计算:
(1)大蒜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
(2)大蒜新素中碳元素、硫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化学》下册77页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当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小组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通入过量CO2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盐都是可溶于水的.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4)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BaCl2显中性.
【提出猜想】
(1)溶质为NaOH和Na2CO3;
(2)溶质为Na2CO3;
(3)溶质是 (填化学式);
(4)溶质全都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 试液(填酸碱指示剂) |
溶液变红色 |
该溶液显碱性 |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
有 生成 |
猜想(4)不成立 |
③取步骤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
有气泡冒出 |
猜想(1)和(2)不成立 |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
(2)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 (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发现所得沉淀质量等于步骤②中所称量的溶液质量的十分之一,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约为 .
A.4.26% B.5.38% C.3.43%.10%
【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
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实际知识,请你参与回答问题:
(1)①仪器的名称是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 (填序号),该装置存在不足之处,你应该如何改正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口进入(填a或b)。
(3)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你应该选 装置组合(填序号),验满该气体的方法是 。
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关系如图:“﹣”表示相互之间可以反应,“→”表示可以转化生成,其中A是年产量最多的金属,C是一种常见的碱,B和C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品,D是一种气体,D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1)写出C的化学式 ,C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2)A放入B的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类型(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中选择).
(4)D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威胁人类生存,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哪些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填序号).
A.尽量少用一次性杯筷 B.提倡步行上下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C.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 D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