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军士吏 甲(同"披",穿着)

亚夫乃传言开 门(墙壁)

B.肉食者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大之 (指诉讼事件)

C.又何 焉(参与)

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使人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衣食所安弗敢 也(独自享有)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 细柳军

醉翁 意不在酒

B.何

物喜,不 己悲

C.登轼 望之

鸣之 不能通其意

D. 乡人曰

必先苦 心志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祭品,"持节""揖"拜"是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语。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详加叙述,战前、战后则一笔带过这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周亚夫军细柳》写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受阻,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的形象。

(5)《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那么,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的,"真将军"体现在哪些方面?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判断句式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一)杨氏问何地可归隐,老人乃引入山,有大穴②焉。老人入,杨氏从之。穴渐小,扶服以入,约三四十步即渐宽,又三四十步出穴即田土,鸡犬、陶冶③、居民大聚落④也。
(二)穴中人语杨氏曰:“不幸天下乱……此间居民虽异姓,然皆信厚⑤和睦,同气⑥不若⑦也,故能同居。苟志趣不同,疑间⑧争夺,则皆不愿其来。……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⑨、麻枲⑩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均之,故可同处。”(节选自《昨梦录》)
【注释】①笔记小说,南宋康与之所作。选段有删改。②穴:洞。③陶冶:陶工和铸工。④聚落:聚集的地方。⑤信厚:诚实敦厚。⑥同气:有血缘关系的亲属。⑦不若:比不上。⑧疑间:猜疑疏远。⑨丝纩(kuàng):丝和丝绵。⑩麻枲(xǐ):麻。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B.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与众均之,故可同处。
比较甲文中的桃花源村民与乙文中的穴中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什么共同点?
乙文不仅展示了一个与世外桃源相似的社会,还借穴中人之口说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请你概括一下穴中的规则。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军中不解其 ( )②次日()
③领飞三百 ( )④此西南十里 ()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一霎绝”相同的一项是()

A.默识之(《〈论语〉八则》) B.言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C.夺杀尉 (《陈涉世家》) D.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令 各 将 束 草 掷 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赵,乃遂入秦。(《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于是之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张仪之来也, B.以求通子之愿
C.无御之者 D.辍耕之垄上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相怀疑张仪偷盗了玉璧并拷打他,张仪毫不在意,坚持游说诸侯。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为了保住“合从”的结果,想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
C.张仪求见苏秦,可苏秦却不以礼相待,并多次责备他,于是张仪愤而离去。
D.张仪认为自己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想到秦国可能接受他的政治理想,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已而楚相璧亡:② 掠数百 笞:
③子不收也足:④ 独秦能赵 苦: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管 仲 (12分)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 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选自《韩非子·难一》。①矜伪:自夸、作假;盖虚:掩盖虚假。全句译意为: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下列句中的“而”与“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黑质而白章 B.为坛而盟 C.拔山倒树而来 D.而乡邻之生日蹙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管仲临终前的劝谏表现出他的为人正直,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B.管仲劝谏齐桓公要疏远卫公子开方,因为他不孝,得不到母亲的宠爱。
C.文段主要写齐桓公在管仲去世前询问治国的方法,这位春秋霸主不耻下问的行为值得肯定。
D.齐桓公没有接受管仲的建议,他死后齐国大乱,他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也没有人帮他收葬。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君言:②开方君十五年:
君去此三子者也:桓公死: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2分)
译:
(2) 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分)
译: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楚必矣。”汉王以为,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下列句中的“以”和“具以报项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数谏故 B.令辱之,激怒其众 C.土砾凸者为丘 D.祭尉首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计策,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性情刚直。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使平得宰天下使:②人谗之或:
楚必矣破:④汉王以为然: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②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