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心理复原力知多少】

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能力,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有时候也可以称作"抗逆力"。有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是面对危机或困难处境的适应、内在的改变、自我校正及复原的一股动力。心理复原力主要由归属感、乐观感、效能感三要素组成。其中,归属感指人处在被照顾及被支持的关系里,对这段关系存在期望并积极参与其中;乐观感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和充满盼望的;效能感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制定等。

这种理念架构是基于发掘心理复原力的外在资源及内在资源,从而帮助学生面对及克服成长的挑战。

材料二:【提升心理复原力方法谈】

据调查,在学习、人际、家庭等方面遇到挫折以后,有些学生缺乏正确有效的应对能力,一般采用退缩、回避、消极应对等方式来解决,因而存在遇事消极、行为偏激等一系列的问题,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如上图所示,有效开展"我有'乐观感'"主题系列心理课,可以帮助学生在逆境中有意识地调动各种保护性资源,实现心理功能的弹性提升,从容地度过成长中的每一道"坎"。

学生可以通过"写给自己的小诗""亲情账单""感悟生命力量""畅谈生活愿望""合理归因""唤醒沉睡的潜能"等活动学会换位思考,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建立积极的自我,从而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

材料三:【主题班会回音壁】

小宇:我脸上痘痘多,怎么看都不帅,有点小烦。

小文:我最近数学成绩不好,哪有心情乐观起来……

小美:我成长中坎一个接一个,我怎么能重拾信心呢?

组长:伙伴们,……

班会上,"红星"小组围绕"我有'乐观感'"畅所欲言。

班级召开"提升心理复原力•做生命的发光者"主题班会,你负责前期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班会上,班长作为主持人,希望你用一句话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心理复原力",请你阅读材一,完成这个任务。

(2)班长按照心理健康老师要求,请大家为"主题系列心理课"第一课设计名称,请阅读材料二,把你想好的名称写在图表中画横线处。

(3)在班会的"分组讨论"环节,围绕班会主题,各小组展开讨论。你作为"红星"小组组长,针对组员的发言,该说什么?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名著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竞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
①杜小康家“一落千丈”的原因?②失学后的他跟着父亲如何谋生?
⑵却说宋江、柴进先归到忠义堂上,和众兄弟正说A的事,只见A脱得赤条条地,背上负一把荆杖,跪在堂前,低着头,口里不做一声。宋江笑道:“你那黑厮,怎地负荆?只这等饶了你不成!”A道:“兄弟的不是了!哥哥拣大棍打几十罢!”
①选文的A是指,从中可见他的性格是
②戴宗曾评价A:“虽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处。”除选文情节外,请再概述一个表现A“小好处”的故事情节。

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何飞鹏
①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有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②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部属,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③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得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
④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既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亲劝孩子去当老师,不是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生活优裕而轻松。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⑤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能简单料理的生意!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⑥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就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时间去寻找,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⑦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的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著。
⑧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的了。
⑨“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⑩舍“好做”,就“做好”,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成功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也不要问那个本问题:你那一行好做吗?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 (选自《读者》2014年第6期,有改动)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①第④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一个医生家族对下一代的告诫: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
②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虽然“世界上好做的事”很难找,但是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的方式。
第二段中写了“我”和部属之间的一段对话,其作用是什么?
写出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至少两种),并找出一处加以分析。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舍‘好做’,就‘做好’,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要素”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一)再给爸妈烧回炕(14分)江 岸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帮助儿子、儿媳收拾好凌乱的新房,二老才依依不舍地告辞。老头儿怕老太累着了,要打的回去。老太说,看你烧包的,你有几个钱?老头儿问,你走得动吗?老太白了老头儿一眼说,你放心,不会让你背我的。老头儿笑了说,那就好,安步当车吧。
二老互相搀扶着,走在空旷的青龙街上。寒风从衣服的每一丝缝隙处往身上钻,将体内仅有的一点儿热气全部驱散,人走在街道上,宛如置身冰窖中。前几天下了一场雪,虽然路面的积雪早已化尽,污水却结了一层冰,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响,稍不留神就会摔跟头。二老害怕踩死蚂蚁似的一步一步挪着,走了好一会儿,也没走出多远。
老太突然停下来,皱着眉头说,我总觉得有个啥事忘了告诉小雯。
老头儿没好气地说,你呀,就是操心的命,你还没叮嘱小雯一千回!光是安子夜晚睡觉不踏实,要记着替他盖被子,你就唠叨了四五次,你也不怕小雯烦?
老太哧哧地笑了,捶了老头儿一拳,骂道,死老头子,不知好歹的货,人家不是关心你儿子吗!
安子又不是三岁两岁,要你瞎操心!老头儿抢白她,从今往后你就往边儿靠靠,稍息吧,人家有人疼了。
娶个媳妇儿卖个儿,咱们也指望不上安子了,往后啊,家里体力活儿靠你了,老头儿。老太捏了捏老头儿的手。
我还没到坐吃等死的份儿上。老头儿不服。
往五楼上背米、提煤,也够你喝一壶的了。老太怜惜地叹了一声。
啊,对了,煤棚钥匙你拿了吗?回去还要烧炕呢。老头儿问。
老太反问,没在你手上?你没找安子要?
老头儿夸张地“啊”了一声,丧气地说,我的老寒腿,今天晚上可要遭罪了。
不行,我得去拿钥匙。老太说着就转过身子。
老头儿拦住了,责备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好日子,儿子的洞房花烛夜。你去了,不搅和了?
那你的腿怎么办呀?老太急得直跺脚。
回去冲个暖水袋焐上,凑合一夜吧,再说,不是还有你这个老火炉?老头儿坏坏地笑了。
老太又打了老头儿一拳,娇嗔地说,老没正经的。
老头儿今天高兴,吃得高兴,喝得高兴,让人收拾了,抹了个红脸蛋儿,更高兴。老头儿摇头晃脑,得意洋洋。
哟,老头子,我说有啥事儿没告诉小雯吧?你说到吃喝,提醒我了。老太慌慌地说,煤气灶上还煮着鸡蛋呢,他们会不会忘了关火?
老头儿也慌了,虚虚地反问一句,他们该不会忘吧?
你又不让我去,那咋办?老太挣开了老头儿的胳膊。
给你。老头儿赶紧掏出一张电话卡。
老太打个电话过去,小雯接的。原来,她早将鸡蛋从煤气灶上端了下来,关好了煤气。但是——
什么,安子出去了?骑摩托车出去了?老太惊问。
干什么去了?他没说?老太的腔调都变了。
老头儿接过电话,镇定地说,小雯啊,我是爸爸,你别急,安子这孩子不会有什么事,我们了解他。等他回来了,你让他给我们打个电话过来,好吗?
放下电话,二老就吵得如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批注:文章用“如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来比喻二老吵架的情形,形象地展现了二老因不知儿子下落时的焦急,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二老风风火火拦了一辆面的,一溜烟儿地往家里赶,气喘吁吁地爬上五楼,打开门,差一点儿和正要出门的安子撞个满怀。
你咋在这儿呢?老太拖了哭腔问。
还不赶紧滚回去!老头儿山呼海啸般怒喝。
爸,妈,我回来给你们烧炕。安子笑着说。
我的傻儿子哟!老太说着,紧紧抱住了安子。老头儿胡乱地拨弄了一下安子的头发。安子一丝不乱的发梢上,有一点煤灰。(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说塑造了一对可爱的老夫妻,请分析一下,他们可爱在哪些地方?
小说的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寒风、结冰?(3分)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环环相扣,请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进行说明。
父母关心孩子,孩子疼爱父母,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读完此文后,请结合示例,给文中画线句写批注。并结合你或你父母的动作神情写写这一主题在你日常中的体现。

我说,你听
木铃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好”。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⑪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⑫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⑬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⑭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⑮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⑯“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⑰“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⑱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
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夜已晚了,夜晚9点的天气比较凉爽,蝉已不再鸣叫了。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哀号。
——法布尔《绿色蝈蝈》
题:这是《绿色蝈蝈》的开头部分,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起到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