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心理复原力知多少】
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能力,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有时候也可以称作"抗逆力"。有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是面对危机或困难处境的适应、内在的改变、自我校正及复原的一股动力。心理复原力主要由归属感、乐观感、效能感三要素组成。其中,归属感指人处在被照顾及被支持的关系里,对这段关系存在期望并积极参与其中;乐观感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和充满盼望的;效能感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制定等。
这种理念架构是基于发掘心理复原力的外在资源及内在资源,从而帮助学生面对及克服成长的挑战。
材料二:【提升心理复原力方法谈】
据调查,在学习、人际、家庭等方面遇到挫折以后,有些学生缺乏正确有效的应对能力,一般采用退缩、回避、消极应对等方式来解决,因而存在遇事消极、行为偏激等一系列的问题,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如上图所示,有效开展"我有'乐观感'"主题系列心理课,可以帮助学生在逆境中有意识地调动各种保护性资源,实现心理功能的弹性提升,从容地度过成长中的每一道"坎"。
学生可以通过"写给自己的小诗""亲情账单""感悟生命力量""畅谈生活愿望""合理归因""唤醒沉睡的潜能"等活动学会换位思考,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建立积极的自我,从而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
材料三:【主题班会回音壁】
小宇:我脸上痘痘多,怎么看都不帅,有点小烦。
小文:我最近数学成绩不好,哪有心情乐观起来……
小美:我成长中坎一个接一个,我怎么能重拾信心呢?
组长:伙伴们,……
班会上,"红星"小组围绕"我有'乐观感'"畅所欲言。
班级召开"提升心理复原力•做生命的发光者"主题班会,你负责前期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班会上,班长作为主持人,希望你用一句话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心理复原力",请你阅读材一,完成这个任务。
(2)班长按照心理健康老师要求,请大家为"主题系列心理课"第一课设计名称,请阅读材料二,把你想好的名称写在图表中画横线处。
(3)在班会的"分组讨论"环节,围绕班会主题,各小组展开讨论。你作为"红星"小组组长,针对组员的发言,该说什么?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25分)
①做医生的邻居跟我讲了个事儿:他的一个病人,挺年轻的姑娘,患了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就是身体分泌的那些汗液、胃液和唾液都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必须借助专门的导管将类似胃酸的物质输入体内,才能稍稍缓解;更残忍的,这种病人不能见阳光。阳光就像一台榨汁机,会很快耗完病人的体液,就像在榨取一个鲜嫩的苹果,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现在的医术还无法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在谨慎地反复会诊之后,他们诊断,这个姑娘最多还能再活10个月。
②姑娘的病房,窗帘是日夜拉上的,只有镍灯发出淡淡的冷光。只有月光很暗淡的夜晚,病人才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到院子里散步。
③医生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苍白的脸,却也从没见过那样明亮的眼神。每次他进去的时候,都看见那个姑娘在专心致志地涂指甲油,鲜艳通红的那种,和她的苍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两个多月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外有个患干燥症的病人,生活在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里,活了3年之久,希望这则消息可以使这个姑娘宽慰一些,我打印下来,去找那个医生。
⑤医生听清来意,摇摇头,说没有用了,她已经去了。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医生叹口气:“她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我们通知了她的父母,但谁也劝不住。后来听说她根本没爬上去,只是在天山脚下的草原骑马,病情当场发作,救治无效,就没了。挺可惜的,才22岁,听说恋爱都没谈过……”
⑥身患绝症的年轻女孩,让自己的生命提前在明媚的阳光下凋谢,该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
⑦医生又说,她和你一样,喜欢读书写东西,在整理病人遗物的时候,整理出来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每种颜色外面都贴了张小纸条,是她自己给那些指甲油起的名字。其中,淡蓝色的,叫做“豆蔻”;银色的,叫做“妖精”;而大红的那支,她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字,叫做“与子偕老”。听得我心酸。
⑧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⑨她鲜红的指甲油,也许一直是她心底下鲜红的太阳。可是,她不能舍弃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检测生命硬度和质量的阳光,还有尘世每日升起的太阳。
⑩我们健康人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阳光,就像看到、触摸到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疏忽,而非珍视。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 作者:邢汶)下面三项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适合做文章的标题?为什么?(2+3分)
A、《生命啊,生命》 B、《阳光啊,阳光》 C、《阳光与生命》
答:选项。 因 为:作者善于运用一些修饰语来传情达意。例如:(1)用“”来修饰姑娘的脸,说明;用“____________”来修饰阳光,借此来比喻等。
文中多次提到姑娘用的指甲油,由指甲油我们可以联想到姑娘 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面貌。
第⑨段画线句中,你认为“生命的硬度”是指,“生命的质量”是指
第⑤段中说姑娘“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你是否赞成她的这一行动?为什么?
对于阳光、空气、水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健康的人常常会熟视无睹地“疏忽”它们的存在。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它们?为什么?
阅读《摆渡自己》,完成小题。
摆 渡 自 己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星、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呢?
⑨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为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拍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⑩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而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从全文看,文章以“摆渡自己”为题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依照文中划线句,用“有的人将……折成一只船,……过了……”的句式仿写一句话。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句中的划线词与括号里互换哪个更好?为什么?
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抓)住可怜的生命。
我的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五六两段的写法,给本文再补充一个典型事例。
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你的生命中,你一定也曾遇上过阴天、雨天、雪天吧!你是怎样摆渡自己的呢?结合本文,再联系自己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我的做法:
阅读《茑萝》,完成小题。
茑萝
该入秋了吧?走在初秋的略带寒意的风中,一任细细的雨丝轻拂面颊。花坛中,葱兰正绽放笑颜,望着这些花,我不由想起家中的花儿们,她们可安好——在这凄风冷雨中?
最令我不放心的是茑萝。她是我的新宠。从书上得知,茑萝是喜温的向光植物,在这恻恻轻寒翦翦冷风的初秋,可曾摧折了她的纤腰!
家中的茑萝,是一位朋友送的。茑萝这种植物是我心仪已久的。乍一见面,就完完全全喜欢上了:纤纤柔柔的枝条,嫩嫩绿绿的细叶,一副我见犹怜的可爱样子。我搭了个花架,转眼间半个月过去,那架子上已缀满青青翠翠的叶子了。不久,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花是红的——那种深深纯纯的红;花形有点像夜来香,不过较小。亭亭地缀在羽状的叶片中,娇俏可爱。微风过处,便似那亭亭的舞女的裙。那碧绿的叶,俏丽的花,是否在风吹雨打下失去娇颜?可曾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愿不曾!
朋友告诉我,茑萝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谢了可结出花籽,我听了雀跃异常。我想今年收下许多花籽,待明年再种下去。但愿这美丽的愿望不会破灭。我还想明年看到满院的青青细叶,柔柔红花呢!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作者对茑萝的感情变化的线索。
我的概括:文章文笔细腻感人,不仅意境清新,而且情意绵长。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略作赏析。
(1)在这恻恻轻寒翦翦冷风的初秋,可曾摧折了她的纤腰!
(2)微风过处,便似那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的赏析: 此文语言有一大特色:叠词运用精当。你觉得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也尝试用一两个叠词写个句子吧!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茑萝是纤柔的,但它自有它的一份美丽所在,而且它能用自己结出的籽让这份美丽延续下去。那么,我们呢?请写出自己的心灵感悟。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一定也很喜欢某一种植物吧!请模仿文章,用深情的笔墨来抒写一下吧!
我的模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理解下面句中划线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阅读《救赎》,完成小题。
救 赎
①那是1988年5月,我刚过18岁,离高中毕业还剩一个月。那天我开着车,右手前方有一个骑车的女孩。马路上有四条车道,我在最左,她在最右。我记得我打开了收音机。嘿,这是什么歌?把音量调大。接下来,骑车的女孩好像晃了两下,把自行车缓缓驶入机动车道,大概离我30英尺远。我的车轮离她还有一定的距离。
②突然,自行车猛地拐进左车道,我躲避不及撞了上去。她深褐色的头发非常清楚地出现在我的挡风玻璃上。一切都太晚了。我双臂抱头,下意识地护着眼睛,猛踩刹车,用力到极致。但汽车还是以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上了她。她的头撞到了挡风玻璃,自行车冲上了车顶。
③骑车的女孩叫席琳·兹尔克,那年她16岁,并将永远16岁。我认识她:我们在同一所中学,她上高一。我见过她穿着蓝色健身短裤打曲棍球,在餐厅外的水泥长凳上坐在朋友中间……此时,席琳仰面躺在暖和的柏油碎石路上———一只手臂蜷曲,一只脚压在膝盖下,双眉中间有一小块紫色马蹄形血迹。不知过了多久,我父亲赶到了。见到他的表情,那是一种彻底的悲凉,我终于意识到这一切真的发生了———我撞死了一个女孩。
④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居然睡着了。在警察局,5位算得上目击者的车主一致认为我没有责任,我没有受到任何指控。第二天报纸这样报道:“不知什么原因,她的自行车摇摆进机动车道,她立即被汽车撞上。司机不可能躲避这次意外,根本没有可能。”下楼吃早饭时,父母给我看了那篇报道。我记得我想到了两件事:第一、我安然无恙,不会有牢狱之灾;第二、完了,我上报纸了,从此无处藏身。
⑤18岁前的那一周,我正憧憬着大学生活,谈恋爱,和朋友冒险,然后开始工作。想想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开始抽搐,害怕和恐惧一起袭来。但不久后,一种更深的焦虑与内疚包围了我:我想到了席琳和她的父母。
⑥提到席琳的葬礼,我的记忆混乱了。站在教堂门口,我深吸了一口气,心脏像小鸟一样好像要跳出来:不要开门,离开这里!我可能是她父母、朋友最不想见到的人。不过,更成熟的做法是现在推门进去,像个男人一样,尽管从法律上讲我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父亲站在我身边,面无表情:一切取决于我。
⑦我打开门,鞠躬致意———那是至今为止我做过的最难的事情,但我脸上的泪水让我释然,泪水泄露了我的害怕和不知所措。
⑧她的父亲很壮,朝我走来,脚步轻得令人惊讶。他一边拉我的手,一边试图想要说什么。他的眼里闪着光,好像在说:我会比你想象的更友善。过了很久,他说:“你是达林。”我紧张得几乎窒息。后来每当我想起这一幕,我都会脸红:我的出现把事情搞复杂了,她父母悲痛之余,还要考虑如何对待我,这也许是我做过的最糟糕的事情。对我,这可能是一个勇敢之举,但对他们可是极坏的。可除了来参加葬礼,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恭敬的事。
⑨席琳的母亲也走了过来。我记得她试图向我微笑,但脸上没有一块肌肉听她的话。接着,她的喉咙里发出一种声响:啜泣、叹息还是愤恨?她快速地抱了我,然后快速退回。“达林,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他们都告诉我,这不是你的错。但我想让你记住一点,无论你今后做什么,都必须要比现在加倍做得更好,因为你现在是为两个人活着。”她的脸上写满了痛苦,“你能向我保证吗?你要保证。”
⑩站在30岁的门槛前时,我意识到我已“消化”了席琳母亲的请求。每当我含糊其辞、想要逃避,每当我想要混日子、放弃或品行不端时,我都会想起席琳母亲要求我做的承诺———我要努力为两个人活得精彩、活得成功。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分析其中两点即可)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画线词语或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任选一题品味)
①站在30岁的门槛前时,我意识到我已“消化”了席琳母亲的请求。
②我记得她试图向我微笑,但脸上没有一块肌肉听她的话。联系选文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标题“救赎”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