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 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 ,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 ,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 ,始识公之仲子 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 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藁 见属 为叙。又十三年,乃克 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 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仲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先生 轼言,尽以告之         

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         

④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岂 非 命 欤!

(3)为深入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问,哪一个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填字母)         

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回答苏轼的问题?

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

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而要一次一次分开写?

(4)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空白处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一项,并简述理由。

______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备选项:A.他们   B.我

(5)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叙》全文的上半部分。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调,结合范仲淹的诗词文章,推测下半部分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选,完成问题。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著: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主人日再食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④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而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线的句子。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文句

学习态度和方法

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一心向学

乙文:B  

循序渐进

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名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而触不周山

《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夸父与日逐走

遂逐齐师

B.弃其杖

其真无马邪

C.化为邓林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请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至,道渴而死。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夸父和共工的形象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卷石底以出

  

③崔氏二小生

小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

当余之从师也

B.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乃记之而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fú):李绂,人名。赀(zī):通“资”,钱财。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少时家贫 少:  

②无不立对 对: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