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 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 已有公辅 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 物,以色假 人。虽对人主 ,必同而后言。毁誉 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颁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⑥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又何

间:

     

②小大之

狱:

     

③政事文学非不敏且

博:

     

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

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4)【甲】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蚁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喷以烟 :数十 :
出神:④ 项为之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 D.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下面语句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至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题目。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唐雎不使命()②大王加惠()
③而君逆寡人者,寡人与()④长跪而之曰()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以”与“以头抢地耳”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C.君为长者  D.徒有先生也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段选自东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战国策》。
B.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其实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C.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理屈色挠。
D.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第三段中,唐雎为什么要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历史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题目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 民其上 () (2 )石而往有石泓()
(3)北小谭 ()(4)心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2) 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简要概括。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10分)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ò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3分)
①俄( )②狱( )③忿( )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豪杰并()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
尽南海()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
.翻译下列语句(4分)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B.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
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分)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两个即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