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甲所示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1.5A”。
(1)实验时,依次更换不同的电阻,调节 ,保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分别记录每次电阻 和电流表示数 ,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电阻 |
30 |
20 |
15 |
10 |
5 |
电流 |
0.08 |
0.12 |
0.16 |
0.48 |
|
电阻的倒数 |
0.033 |
0.050 |
0.067 |
0.100 |
0.200 |
(2)第4次实验的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 ;
(3)为了更精确地描述 与 的关系,在表中增加了 的数据,并根据 、 的值在图丙的坐标纸中描出了相应的点,请你在图丙中补充第4次的实验数据点,并作出 图像。
(4)根据图像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5分)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硬纸板,F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AO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此时∠BON∠AON(选填“=”、“>”或“<”),若将AO向ON靠近,OBON(选填“靠近”或“远离”)。
(2)如图乙,把F向后折叠,(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
(3)若光线沿BO入射,则光线反射后沿OA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a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甲图中点燃的蜡烛距小孔a,像距小孔b(a>b),则半透明膜上的像是()
A.倒立、放大的虚像 | B.正立、缩小的虚像 |
C.倒立、缩小的实像 | D.正立、放大的实像 |
(2)由甲、乙两图可知实验是在研究小孔成像与的关系。
(3)分析比较两图,可以得出小孔成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4)该实验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5)日食奇观时,如果利用丙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在半透明塑料膜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下表是小明“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记录(环境大气压为标准气压值):
(1)如图,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图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2)根据探究数据记录,可以推测表中第分钟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可能是错误的,第8分钟应该为℃.此时水的沸点为℃;当水沸腾时对水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升高/不变/降低)。
(3)修正好数据后,在下图中用笔画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线。
(4)李明发现,本小组的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比其他组要长,其原因可能是:。(说出一条即可)
温度计的使用:
(1)按照温度计的使用步骤,下面的操作次序依次为。
a.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
c.让其与被测液体接触一定的时间 d.让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2)上图为某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时的情景,指出他操作中的两处错误:
①;②。
(3)图甲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那么甲的示数是 ℃,乙的示数是℃。
在“探究灯泡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甲:电功率跟电压有关,电压越高,电功率越大。
乙:电功率跟电流有关,电流越大,电功率越大。
(1) 小文同学采用右边的电路来验证猜想甲,他选择串联电路的理由是,从而达到控制变量的目的。
(2) 实验中小文除通过观察比较两灯泡的亮度来比较两灯泡功率的大小,还需要收集的数据是。
(3) 探究出电功率跟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后,爱动脑筋的小文猜想 :“电功率跟电阻之间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于是,他向老师借了一些定值电阻和其他相关器材进行实验,其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R/Ω |
5 |
10 |
15 |
20 |
30 |
I/A |
0.2 |
0.2 |
0.2 |
0.2 |
0.2 |
U/V |
1 |
2 |
3 |
4 |
6 |
P/W |
0.2 |
0.4 |
0.6 |
0.8 |
1.2 |
表二
R/Ω |
5 |
10 |
15 |
20 |
30 |
I/A |
1.2 |
0.6 |
0.4 |
0.3 |
0.2 |
U/V |
6 |
6 |
6 |
6 |
6 |
P/W |
7.2 |
3.6 |
2.4 |
1.8 |
1.2 |
根据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小文同学得出的结论是:电功率跟电阻阻值之间没有规律可循。
请你分析表一和表二后,对小文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