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将蜡烛和光屏移动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
(3)改变蜡烛位置,移动光屏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到 处,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
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端移动。
(2)将盛有适量液体的杯子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杯子和液体的总质量为128g,然后将杯中液体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cm3.。
(3)再将盛有剩余液体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盘内,改变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g。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液体的密度为kg/m3。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水沸腾时看到大量的“白气”不断地从烧杯上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而形成的。
(2)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水的沸点是℃。此时烧杯内水面上方的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要使天平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当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也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应该(选填“增大”或“减小”)砝码质量;若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g.
公式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等于10N/kg.
(1)为探究g的大小,小宇同学把不同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它们的大小,记在下面表格中,再算出每次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根据上述实验与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2)经科学家的精确测量,g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仍有差异。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g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g值相差最大的两地是:。
②试猜想g值变化的原因还可能有:。
③从前一个商人在荷兰向渔民买了重为4.9×107N的青鱼,装上船运往靠近赤道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到了那里,用测力计一称,青鱼竟少了2.94×105N.轮船沿途没有靠过岸,装卸中损耗也不可能那么大。你能推测这是什么原因吗?
质量m/kg |
重力G/N |
重力跟质量比值/N·kg-1 |
0.10 |
1.0 |
10 |
0.20 |
2.0 |
10 |
0.30 |
3.0 |
10 |
地点 |
g值大小(N/kg) |
地球 纬度 |
地点 |
g值大小(N/kg) |
地球 纬度 |
赤道 |
9.780 |
0° |
广州 |
9.788 |
23°06′ |
武汉 |
9.794 |
30°33′ |
上海 |
9.794 |
31°12′ |
北京 |
9.801 |
39°56′ |
纽约[ |
9.803 |
40°41′ |
莫斯科 |
9.816 |
55°45′ |
北极 |
9.832 |
90° |
有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但没有标签,小李采用闻气味的方法判断出无气味的是水。小唐则采用压强计进行探究:
(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选填“大”或“小”)。小唐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
(2)小唐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两种液体中,发现图(甲)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认为图(甲)烧杯中盛的是酒精。他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