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陈涛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
(1)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 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上用笔描出入射光 和反射光 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 两侧的 和 ,得到的结论是反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2)如图乙,纸板 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半面纸板 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 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 同一平面内(选填“在”或“不在” ;
(3)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 ,可观察到反射光线 (选填“靠近”或“远离” 法线;
(4)如果让光线逆着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5)陈涛同学还想用图丙和图丁模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照图丙那样,把几根细针垂直入一张硬纸板中,表示法线,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将平行射出。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丁所示,这时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上时,反射光线 (选填“平行”或“不平行”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漫反射 (选填“遵循”、“不遵循” 光的反射定律。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步骤 |
如图所示为测量某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①实验时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2是用图 做的实验。 ③实验序号3中的机械效率 。 |
装置图 |
|
|||
表格 |
实验序号 |
钩码重量 |
钩码上升高度 |
绳端拉力 |
绳端移动距离 |
机械效率 |
1 |
4 |
0.1 |
1.8 |
0.3 |
|
|
2 |
8 |
0.1 |
3.1 |
0.3 |
|
|
3 |
8 |
0.1 |
2.5 |
0.4 |
||
结论 |
通过比较 (填实验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
问题讨论 |
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有同学认为应静止时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因为他没有考虑到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
小莉同学用焦距为 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选填 、 、 ” 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 (选填“1、2、3、4” 。
(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强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2)当水温接近 时,每隔 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图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3)小强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图。(选填“ ”或“ ”
(4)小强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图甲所示器材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待测小灯泡 的额定电压为 ,额定功率小于 ,电源电压恒为 ,滑动变阻器 的规格为“ ”,图甲所示是该实验小组没有连接完整的电路。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把电路连接完整
(2)正确连接完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明显,仔细检查,连接无误,那么出现该状况的原因应该是 (选填“ ”、“ ”、“ ”或“ ”
.电流表内部断路了
.灯泡的灯丝断了
.灯座内部出现了短路
.滑动变阻器的电阻线断了
(3)排除故障后,通过正确操作,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其值为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
(4)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后,再测大于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际功率,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选填“左”或“右” 端滑动。
(5)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原因是 。
(6)图丙是该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测量后他们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考虑电表本身对电路的影响,该电路主要是由于所测 (选填“电压”或“电流” 值偏大引起小灯泡电功率偏大的。
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 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 所示,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 调节,直到杠杆在 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 ,支点选在杠杆的中点是为了消除杠杆 对平衡的影响。
(2)小明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 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 ,动力臂 ,阻力 ,则阻力臂 。
(3)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
(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 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阻力 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 的实验,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 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图 实验中,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 ,每个钩码重 ,当弹簧测力计在 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 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动力 动力臂 (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阻力 阻力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