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誓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全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联合国的成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进行这种为探求真知而进行的基础理论研究,必然是自由的。但是千万不要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将一个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活着的人称为自由人”这句话,仅仅理解为“只顾自己利益,不管他人死活”的自私的人。古代希腊是奴隶社会,在那里,凡是奴隶都是不能为自己、只能为主人活着的人;因此他们认为只有能为自己活着的人才能被称为“自由民”。这种自由,首先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和爱好,选择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做学术研究应该不受外力干扰,研究者能够独立思考,以自己的头脑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做学问就不会太功利。
——做学问不能太功利2015年04月15日 21:1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汪子嵩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约束性,法律应当被普遍地服从,法律是一个社会的最高权威,法律是普遍具有理性的人们共同同意的,以理性对感性欲望、要求和冲动加以必要的约束和限制而形成的行为规则。基于对法律的这种认识而形成的法治观念,其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对人性的如下判断:每一个个体人性都带有恶的一面,都有可能作恶,因此,要将所有人都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防止人的恶性外露于行。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里都非常之大,但以在逻辑学方面为最大。在古代末期当柏拉图在形而上学方面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时,亚里士多德已经在逻辑方面是公认的权威了,并且在整个中世纪他都始终保持着这种地位。到了十三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又在形而上学的领域中也把他奉为是至高无上的。文艺复兴以后,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大部分是丧失了,但在逻辑学上他仍然保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于直到今天,所有的天主教哲学教师以及其他许多的人仍然在顽固地反对近代逻辑的种种新发现,并且以一种奇怪的坚韧性在坚持着已经是确凿无疑地象托勒密的天文学那样过了时的一种体系。这就使我们很难对亚里士多德做到历史的公平了。他今天的影响是如此之与明晰的思维背道而驰,以致我们很难想到他对所有他的前人(包括柏拉图在内)做出了多大的进步,或者说,如果他的逻辑著作曾经是继续进展着,而不是(象事实上那样)已经到了一个僵死的结局并且继之以两千多年的停滞不前的话,它仍然会显得多么地值得赞叹。在谈到亚里士多德的前人的时候,当然并没有必要提醒读者说,他们并非逐字逐句都是充满灵感的;所以我们尽可以赞美他们的才能,而不必被人认为就是赞成他们的全部学说。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尤其是在逻辑学方面,则直到今天仍然是个战场,所以就不能以一种纯粹的历史精神来加以处理了。........ 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归纳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并分析他这种思想产生的历史影响。
(2)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说明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内容?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父”的理由。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
材料一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自主决策,而是受到列强的影响。中华民国时任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扶持亲日派和亲美派,北洋政府内部在参战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后来随着美日达成妥协,最终中国在1917年对同盟国宣战,但是并没有派出军队到欧洲,只是向协约国提供了十几万劳工作为后勤支援,所以说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与德军交战过。
材料二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消息传来,中国文化名宿蔡元培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蔡先生发出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中国北洋政府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终于也成了战胜国之一。而在这之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历次的对外战争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告终。虽然这个胜利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但它毕竟给这个东方古国增加了自信,“五四运动”就是在作为战胜国依然无法收回自己的青岛领土这一背景下爆发的。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作为中国的代表参与战争的,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他们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其中有数千华工最终埋骨异域。
材料三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利弊兼有,正面的是唤醒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负面的是过分唤醒了民族主义,使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路至此发生极大分歧,中国不再埋头学习西方(欧美)和东方(日本),而是加入了一个北方(苏联)的因素——列宁和苏联。中国的历史从此走向另外一条路,这条路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可能还有待于观察,毕竟今天的中国依然在这条路上走,尽管又有许多修正。历史研究说到底就是“盲人摸象”,一战距今不过百年,许多面相我们还不可能认识清楚。历史常说常新,相信随着新史料的发掘,人们对一战的解释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真相,重构一个完整的大象,而不是每人只看到了大象的一只腿或那只突出的大鼻子。
(1)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一、二相关内容分析中国参加一战的背景及影响
(2)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却没有以战胜的姿态出现,请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其中原因及影响?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训政伊始,蒋介石面临的财政局势异常严峻,中央政府入不敷出,金融货币混乱至 极,用“百孔千疮”来形容也毫不过分。为了眼前维系住一个政权的需要,南京政府对上海工商界的粗暴搜刮(14个月筹款一亿),激起了上海资产阶级的严重不满。但如果 不采用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南京政权眼下就维持不住。对此,蒋介石别无选择。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国民政府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平心而论,南京政府的财政措施是极为成功的。这几项举措主要是:关税自主,裁撤厘金, 发行公债,改组银行,币制改革。
材料二关税自主有着财政和外交两方面的意义。国民政府实现关税自主的动力,主要出自 财政考虑。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年代里,关税收入要占全部税收的半数以上,因此,征得关税自主权,不仅是一个外交上的面子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国民政府生死存亡的实质 问题。币制改革可以说是国民政府最成功的措施。南京政府成立之初,市面流行的货币主 要是银元,而且种类繁多,还有各发币银行形形色色的纸币。但在商业往来和国际结算 中,使用的单位仍然是银两。1933年6月,南京政府在上海首先试行“废两改元”,4月 起在全国推行,统一了货币,实行银本位制。币制改革使南京政府的腰干硬了以来。于是,原来发行的本来就还不起公债,开始被政府以强硬手段赖帐。1936年,南京政府发行了14.6亿元的“统一公债”,把原来的 各种旧公债统统换成新公债,使旧债彻底了结。
材料三 币制改革后,物价上扬,货币供应增加,民众购买力上升,银行利率普遍下降,储蓄增加,用于工商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外汇率的稳定也促进了外贸,出口额迅速增加 ,外贸赤字迅速缩小,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势头。 但是,国民政府的财政措施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它在财政改革、特别是在发行公债中获得的利益,所形成的官僚资本,作为一种后起国家的资本积累方式,没有充分 运用到现代化建设中去,而主要用于政府的非建设性消耗。第二,它的财政改革,始终 没有解决农村问题,在严格意义上讲,国民政府的财政是一种中央财政、城市财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财政。国民政府的财政,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三大税,在 1936年,三大税占财政总收入的64.6%。这三大税都是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而农业方面的土地税,则在1928年正式划归给各省管理。“然而它意味着,为了换取各省软弱无力的政治支持,中央政府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这样,也就放弃了对不公平的土地税制进行彻底改革的任何努力。”(《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 部第117页)这一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它失去了农业性积累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它无能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在国民政府的这一遗产上面,任何一个接替者,都会 面临着一个失去了农业现代化有效契机、又极难“补课”的困境。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行财政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要求: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作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语言准确精练,论述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本主义完美吗?无疑资本主义在创造财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它充分发挥了人类的想象力,竞争机制导致科技的迅速进步,人类历史上的科技革命都是由资本主义体制导致的,而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导致人类财富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它彻底改变了世界。其次,资本主义主张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和文明的象征。但是资本主义在另一方面有两大致命的弱点,一是社会不平等,它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贫穷。......。第二个致命弱点是供需不平衡,表现为经常性的经济危机。根据亚当·斯密的设计,这个问题在理论上也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体系,该体系不需要外在的政府干预,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资本主义这架机器经常发生故障。
材料二 那么社会主义完美吗?首先,社会主义是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弱点批判的产物,作为社会形态,它应该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站。其次,社会主义基础是社会公有制,资本主义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和逻辑起点,这是导致不平等的根源,与此相对,社会主义通过对剥夺者剥夺的方式,将社会基础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而奠定了社会平等的基础。其三,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按需生产,按劳分配,这样就可以保证经济平衡发展,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发生。但是理论上的完美并不等于实际过程中没有问题,根据马克思设计,社会主义应该出现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但是目前世界上社会主义的出现并不是如此,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天性不足。另外,社会主义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社会平等,人民当家作主,没有资本家,地主,大家都是劳动者,但这并不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相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大家吃大锅饭。最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消除了资本主义供大于求的经济危机,但导致了另一种经济危机的出现,即有效供应极度不足。
材料三什么是完美社会治理模式?完美的社会治理模式应该是既能确保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保持社会的平等,在效率与平等之间形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但是现实世界中资本主义具有效率优势,但缺憾是不平等,而社会主义能够确保平等,但无效率。效率还是平等?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要效率,就要牺牲平等,要平等,就要牺牲效率,不可以两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显然都不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固有的毛病,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是不平等地分享上帝的恩施,社会主义的固有美德是共享苦难。所以理想社会模式只能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而不是谁代替谁的问题,事实上,在当今世界没有纯粹的资本主义,也不存在纯粹的社会主义,只有两者的混合。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与中国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材料三作者构筑了一个什么样的完美社会治理模式,你如何评价这个模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