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 |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
B. |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
C. |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
D. |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 B.洋货倾销中国 |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下列关于对此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铁路运输 | B.电的运用 | C.电报通讯 | D.航空 |
下列对近代服饰风格演变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民间服饰变革推动政府服饰变革 ②政府倡导推行使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③易服与断发并行,是社会变革的缩影 ④洋装与传统服饰具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办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 B.国人休闲方式变化的需要 |
C.宣传维新思想的需要 | D.广播电影发展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