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比较项

时间

观众群体

思想内涵

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③____▲_____

⑤____▲_____

重新编演后

②____▲_____

④____▲_____

⑥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约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族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页。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 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 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益多安。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点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