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歌《〈诗经〉二首》,完成下列各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5. 对下列句子中字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 "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
B. |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
C. | "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
D. | "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
1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
B. | 《蒹葭》"所谓伊人""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
C. | 《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
D. |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
章台①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②,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③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即章华台,在今湖北境内。②〔楚角〕楚地的号角声。③〔殊〕尚,还。
这首诗先写“夜”,后写“思”。
(1)批注一:立象尽意。首联、颔联借“清瑟”“孤灯”“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写尽孤凄悲凉。
(2)批注二:炼字传情。尾联“又”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篇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吹茅屋、茅草纷飞的情形。 |
B. |
诗人称呼“南村群童”为“盗贼”,表明了他对群童的痛恨。 |
C. |
“俄顷”两句借描写狂风停息的情景,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 |
D. |
“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了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的情状。 |
(2)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笋 朱松
春风吹起箨龙①儿,戢戢②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③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新荷 蔡楠
朱阑桥下水平池④,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似水仙⑤吟意⑥懒,碧罗笺⑦卷未题诗。
[注]①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②戢戢(jí):象声词。风吹竹笋声。③苍头:仆人。④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⑤水仙:水中女神。⑥吟意:吟诗的兴趣。⑦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笋》前两句写出了竹笋在春风中迅速成长的景象。 |
B. |
《新笋》后两句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流露出担忧之情。 |
C. |
《咏新荷》前两句写新荷的生长环境,后两句写新荷的特点。 |
D. |
《咏新荷》末句把尚未舒展的荷叶,比作卷着的空白绿色罗笺,极富想象力。 |
(2)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下面对《望岳》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
开篇两句以问答形式,写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
B. |
第四句写泰山割开了“昏”“晓”两个天地,“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
C. |
五、六句描写静景,勾勒出一幅层云生起、飞鸟归林的画面,此景触发了诗人的归隐之情。 |
D. |
最后两句写诗人决心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出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广阔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