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 A. |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
B. |
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
| C. |
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
D. |
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
| C.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
| D.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这说明洋务派官办企业的兴办
| A.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 C.使中国完全走上了富强之路 |
| D.产生了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清代苏州“全晋会馆”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 A.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
| B.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 C.会馆的产生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束 |
| D.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是
| A.翻车 | B.筒车 | C.灌钢法 | D.水排 |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
| 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 D.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