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
| C.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
| D.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
“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了宗法制度 | B.采取了分封制度 |
| C.实行了郡县制度 | 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 |
南宋何澹《龙泉县志》:“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这一改名体现了
| A.维护皇权的独尊 | B.借皇帝名号宣传 |
| C.宗法观念的影响 | D.神化皇权的需要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障眼的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其中的两个“认识”分别可能是
|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人文精神”的复苏 |
| B.牛顿经典力学建立、资产阶级宗教观的建立 |
| C.近代科学的产生、构建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
| D.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理性主义”的光辉 |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 B.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 |
|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
|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
1945年7月,艾德礼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从1945年到1951年,约占国民经济部门的20%实现国有化。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到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5%,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8.1%。然而,两次国有化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英国病”的主要病因是
| A.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较少 |
| B.二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 C.英国实行国有化违背了历史潮流 |
|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