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1)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
B. |
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
C. |
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
D. |
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
(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
B. |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
C. |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4)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
古义 |
今义 |
妻子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
绝境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无论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连词,表示 |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6)《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7)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仓鹰击于殿上()②天下缟素 () ③长跪而谢之()④寡人谕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 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
阅读与赏析(49分)
(一)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下列句中的“之”和“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 B.楚人怜之 |
C.何陋之有 | D.辍耕之垄上 |
下面关于本语段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蒙恬的先辈是齐国人,在其祖父这一辈才从齐国到秦国去的。 |
B.蒙恬早年并非是将军,后来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 |
C.秦始皇非常推崇蒙氏一族,对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很信任。 |
D.蒙恬和他的士兵曾在外东征西讨了十余年,最后才在上郡安定下来。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齐事秦昭王事: ②大破之破:
③据阳山,逶蛇而北 北: ④信任贤之贤:翻译下列句子
(1)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翻译:
(2)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翻译:
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陈胜曰:“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A.怜:爱怜。 | B.诚:果真。 |
C.唱:同“倡”,倡导。 | D.然:这样。 |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6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岁苦支备()(2)虽有少劳()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4)臣怪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翻译: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8分)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②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羲之之书晚乃善与朱元思书 |
B.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同舍生皆被绮绣 |
C.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方其远出海门 |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 |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羲之之书晚乃善 |
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C.又尝自休于此邪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
D.今为州学舍不足为外人道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一句话写在下面并谈一谈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