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原创】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以天下能当 (            )         (2)使赵不括 (        )
(3)秦将白起之 (            )         (4)而其粮道 (        )
理解填句:
赵奢与妻子“使赵不将括”的理由是:                 (用原话来回答)。
赵括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阐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张溥与“七录斋”》,回答下列各题。

张溥与“七录斋

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日“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项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

注释:①斋:书房。 ②钞:同“抄”,抄写。 ③一过:一遍。 ④管:笔管。 ⑤索:讨取,要。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①日沃汤数次:  ②俄顷立就: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

(3)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

钞 已 朗 读 一 过 即 焚 之。

(4)张溥给自己书房起名为“七录”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

[古诗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拏:通“挠”,撑、划。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①欣然起行 欣然:

②月色入户 户:

③是日更定矣 是:

④上下一白 一: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B.湖中焉得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C.念无与乐者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二章)

D.相与步于中庭 战于长勺《曹列论战》

(3)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______。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______。知而不争,不可谓______。争而不得,不可谓______。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根据课文,将选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全。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吾义固不杀人

②胡不见我于王

③子墨子之守之守圉有余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4)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 将以攻宋 臣以王吏之攻宋

B.为 父子何命焉为 以牒为械

C.于 胡不见我于王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D.去 去过怀乡 委而去之

(5)公输盘与楚王放弃攻宋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 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非:作假骗人。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时时而间进  

③自子之居即墨也  

④封之万家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4)回答下面问题

①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  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  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②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用关?先概括作答。山东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肉食者鄙

②小惠未徧

③再鼓之,必走

④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