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皆良实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B.

罚臧否 陟:赞扬

C.

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D.

危急存亡之 秋:时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先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接着陈述不利处境,最后提出三条建议。

B.

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赏罚分明。

C.

选段语言华丽,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

选段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中,表达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4)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阅读《出师表》选段与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诸葛亮、文天祥、欧阳修的选择。

【阅读链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注释】①后事,身后之事。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②谓如公者,(宋仁宗)说像先生这样的人才。③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④千载而一时:千载难逢的大事,一下子就得以决断了。⑤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请求退职而去。⑥山处进退: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⑦庶乎:大概,几乎。⑧异物:肉体、尸体。⑨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⑩颍水:颍河,源头在登封县境内的颍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3)便还家()(4)病终()
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写出文中的相关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三臣于草庐之中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刑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中(《狼》)
D.先帝不臣卑鄙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先将原句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再断两处)
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举:(2)任:
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论证的方法有( 对比 )、 (举例)。

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既克,公问其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焉间:参与 B.小大之狱:监狱
C.公将之鼓:击鼓进军 D.牺牲玉帛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何战/必分人 B.乡人曰/公问
C.战长勺/此所谓战胜朝廷 D.肉食者谋/公与

下列对原文有关方面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略写齐鲁两军正面交战的情景,详写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突出了曹刿对有关战争问题的卓越见解,读者从中可以看见庄公之“鄙”和曹刿的“远谋”。
B.庄公之“鄙”表现在:给贵族施“小惠”,未遍及百姓,其一“鄙”;对神灵守“小信”,难以使神灵信服,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其二“鄙”;不察敌情,不识战机,“将鼓”“将驰”,急躁冒进,其三“鄙”;“ 既克”,而不知“其故”, 其三“鄙”。
C.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使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进行战争的基础,“远谋”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明察敌情,把握战机,“远谋”二;深谙“勇气”于决战之理,洞察“彼竭我盈”之道,“远谋”三;预防大国设伏,一切行动从实际情况出发,“远谋”四。
D.鲁国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全靠曹刿远大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鲁庄公则显得平庸无能,毫无闪光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