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皆良实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
B. |
陟罚臧否 陟:赞扬 |
C. |
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
D. |
危急存亡之秋 秋:时候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葛亮先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接着陈述不利处境,最后提出三条建议。 |
B. |
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赏罚分明。 |
C. |
选段语言华丽,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
D. |
选段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中,表达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
(4)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阅读《出师表》选段与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诸葛亮、文天祥、欧阳修的选择。
【阅读链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②,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③,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④。功名成就,不居而去⑤,其出处进退⑥,又庶乎⑦英魄灵气,不随异物⑧腐散,而长在乎箕山⑨之侧与颍水⑩之湄。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注释】①后事,身后之事。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②谓如公者,(宋仁宗)说像先生这样的人才。③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④千载而一时:千载难逢的大事,一下子就得以决断了。⑤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请求退职而去。⑥山处进退: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⑦庶乎:大概,几乎。⑧异物:肉体、尸体。⑨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⑩颍水:颍河,源头在登封县境内的颍谷。
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父异焉 ()(2)指物作诗立就 ()
(3)父利其然也()(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翻译划线的句子。
用文中的话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文言文(每小题2分,共10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下列各项中“而”字解释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 B.温故而知新 |
C.学而不思则罔 | D.援弓缴而射之 |
选出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
B.与朋友交而不信:相信 |
C.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
D.不舍昼夜:舍弃 |
选出译句不正确的一项(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B.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
C.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很高兴吗? |
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传不习乎 | B.不亦说乎 |
C.温故而知新 | D.人不知而不愠 |
不是谈论学习态度的一句是()
A.学而时习之 |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C.人不知而不愠 | D.温故而知新 |
陕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卒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军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归其大军。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尝从百骑出()吾去大军数十里()
胡骑遂不敢击()是时会暮( )翻译下列句子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不走,用坚其意。从文中可以看出李广为将有怎样的品质?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列粗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陈胜、吴广乃谋曰 |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D.卜者知其指意皆指目陈胜 |
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A.就(用)丹砂(在)红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赠送的鱼的肚子里。 |
B.就(在)红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
C.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
D.就(用)丹砂(在)红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并吃掉了。 |
对文意的叙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征召穷苦百姓去镇守渔阳,陈胜、吴广都被编在征发的队伍里,因大雨,道路不通,九百人都被滞留在大泽乡,以致不能如期到达渔阳。 |
B.秦法规定,戍边的人如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一律要砍头。陈胜、吴广都在砍头之列。 |
C.陈胜认为,秦朝应当继承皇位的是扶苏。但扶苏竟被他弟弟二世杀死了。陈胜和吴广商议,决定冒充是扶苏和项燕的部下,带领九百戍边之人起义反秦。 |
D.为了给起义作舆论准备,陈胜、吴广做了两件事,一是“置书鱼腹”,二是“篝火狐鸣”,结果士卒们在夜里都惊恐慌乱,人人自危,到处议论,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不敢和他当面交谈。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___________,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上文选自《》,它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语句。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 ()传不习乎()不逾矩()曲肱而枕之()翻译下面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