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①我和丈夫从前居住在一个小城镇里。一天下午,朋友来访,闲谈间,她把头探出我们厨房的窗户,说道:“从这儿望出去没啥看头,是不是?”
②我们住的地方差不多是一片旷野。但是,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因为我喜爱这窗口里的景致。我使着法儿让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观察——一条直通通的地平线、一座水塔、十来棵三角叶杨、若干间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着麦茬儿的田地……似乎单调了点,枯燥了点,然而,当这些景致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它们却给了我无数绮丽的遐想。
③那个下午,阳光灿烂,麦团犹如泛着银色涟漪的海洋:棉花糖般的云朵在蓝湛湛的天空中徐徐游动;三角叶杨镶着一圈栗色的光轮。傍晚时分,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苍茫暮色中,掌起了灯的人家的窗口溢出暖融融的光来。平日里气派不凡的水塔,也亮起给来往飞机导航的红灯,此时此刻,它更显得壮丽辉煌。
④以往在窗前所见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又一一闪现。二月阳春给三角叶杨抹上了浅淡的绿色,七月的早晨从夏季鲜亮的绿叶中透露出曙光。翠生生的田野犹如绿色的海洋,它在等待金灿灿的季节的来临。蓬雀、长尾鸟还有斑鸠在草丛中搭巢做窝。在春天温润的夜空中,柠檬色的月儿从东边徐徐升起,又在西边缓缓隐没。到了收获的季节,橘红色的月儿在地平线尽头若隐若现。盛夏渐进深秋,深秋又缓缓步入严冬那白雪皑皑的寂静世界。每一个清晨和夜晚,我都痴恋着这些景色微妙的变化,我的生活也因此而蓬勃向上。
⑤一片拙朴无华的景致已让我思如泉涌,然而,我的朋友却觉得它索然无味、在她告辞后,我寻思着彼此看法差异的原因。有人说:“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对这种说法,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我知道,晓得欣赏这大千世界里美丽的玫瑰花的人远非我一个。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从那些普普通通、习以为常,甚至所谓单调沉闷的景物中发现美呢?
⑥亨利·马蒂斯曾对友人说:“我种了些洋蓟。一天清晨,我走进花园去瞅它们。我在它们的叶片上看见光影交辉,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配色方法和一种幻梦般的图策格局。然后,我返回画室作起画来。”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如果想让你的生命闪耀出艺术才华的光辉,请你用新的眼光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吧。你将会有许多不寻常的发现:一道青藤缠绕的旧篱笆啦,晦暗的旷野里的一束阳光啦,一棵在天穹的紫暮里勾勒出挺拔英姿的榕树啦……数不尽的简朴的景致,就像那光彩夺目的钻石,点亮了你的眼睛。
⑦当你开始像艺术家一样寻求,美便时刻伴随着你的脚步,正如法国作家约瑟夫·朱伯特所说;“不去寻觅,你是找不着诗歌的。”当你怀着对美的期待去寻觅、去思索,世界在你眼里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缠绕在旧篱笆上的青藤焕发着生机,阳充穿过晦暗的旷野直达你的内心,天穹紫幕中挺拔的榕树让你的心灵获得力量……这一切,丰富着你的精神世界,你的内心会变得生意盎然。当你从单调沉闷的日子里采撷着美丽的花朵时,你就已经是一位艺术家了。
⑧于是,在阴霾的日子里,在灰暗的景物中,你依然能描绘出美。
(原文/肖毅,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第②段中说“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我”为什么会“吃惊不已”?
(2) 第④段中,作者描绘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3)第⑤段中的“玫瑰丛”指什么?“我”为什么对“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
(4) 本文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为题表明了作者的主张,结合⑥~⑧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人成为“艺术家”。请分条表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谦让是一种文明的精神
晏建怀
①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所谓辞让,就是指谦让。孟子把谦让当作了“四端”之一,摆在与四肢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儒家对谦虚、恭敬、礼让的美好品德不遗余力的提倡。
②古人谦让的故事非常多。王泰让枣,孔融让梨,蔺相如让廉颇,皆为美谈。当年,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帮助下,打败了公子纠,当上了齐国国君后,准备任用追随自己多年又功劳卓著的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诚恳地辞谢说,我是您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最大的恩赐了。至于治理国家,并使之走向富强,那大概就只有管仲了。鲍叔牙荐管仲,让人最感动的就是这种谦让。
③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去年,国人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成都违规变道女司机被打事件了。
④后来,事件随着女司机以致歉信检讨自己行车过程中的鲁莽而逐渐平息,但由此带来的思考不应就此打住。其中最值得反思的是,在整个事件中,无论男女,甚至后来不断加入指责队伍的网民,不知道内心有没有过一丝谦让。而且,这件打人事件并非个案,在公共场合中,喧哗、吵闹、加塞、插队等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口出粗话、拳脚相加也时有发生。
⑤谦让既是一种美好品德,也是一种有着丰厚积淀而形成的国民自觉行为,是国民素质的集体体现,更是一种文明的精神。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说:“某人似乎只谈文明的外表,忽视了文明的精神。那么,究竟所谓文明的精神是什么呢?这就是人民的‘风气’.这个风气,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购买,更不是人力所能一下子制造出来的。”这说明,光有高铁、飞机和摩天大楼这些光鲜的外表,并不等于文明的精神,就像富豪不等于贵族,玩奢侈品也不等于有品位。
⑥民族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的文明精神,就构成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文化、传统、教育、社会崇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且日积月累的结果,它需要沉淀,需要浸润,需要众人发力,众志成城。
(选自2016年4月11日《益阳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文章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下面这段话最适合插入文中的位置是
清朝礼部尚书张英老家亲属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矛盾,争执不下而至对簿公堂。张家人写信至京城,将此事告诉了张英。张英看罢来信,随即在信上批一首诗寄回老家,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非常惭愧,主动撤讼,还让出了三尺地。吴家见了非常感动,也让地三尺。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这种谦让,颇见古人的君子仁人之风。
A.①②段之间 B.②③段之间 C.③④段之间 D.④⑤段之间
(3)第③段加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具体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乔布斯的家啥样子
石毓智
①美国发明家、企业家、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生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去世之后留给太太劳伦的资产达221.2亿美元,相当于1400亿元左右的人民币。这次,我怀着一颗崇敬之心,专门寻访乔布斯的家,看他到底是如何生活的。
②乔布斯家的正面大门,墙和地面都是用普通砖头砌成的。大概是因为像我这种不速之客会时常光顾,主人家为了隐私,就在门口摆了几盆常青树遮挡,显得美观而有礼貌。门口也没有“谢绝参观”那样生硬刺眼的牌子。
③紧挨乔布斯家的邻居,是个深宅大院,树木花草修葺整齐美观,连砌墙铺路的砖都比乔布斯家的周正。在这个镇上,乔布斯家是相当普通的那种,但也最有特征,因为乔布斯家的花园里,种的都是苹果树。这其中的奥妙不用说大家也知道。
④乔布斯家主卧房的外墙,是用从别处拆下来的砖砌成的,所以显得破碎不整齐,有一种年月久远的沧桑感。单看这堵墙,会觉得来到了中国的某个农村,但乔布斯却非常赞赏建设这栋房屋的建筑师的艺术品位。
⑤主卧房的窗户极其简单朴素,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窗帘是白色调的,看不出任何华贵之处。
⑥门前摆放着两辆车,一辆是吉普,一辆是奥迪,就是一般人家的普通用车。
⑦乔布斯家的侧门,门板是用普通原木做的,墙壁用碎砖头砌成,甬道也是用不整齐的碎砖铺的,让人很难想象这里住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⑧乔布斯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形状特别的铁结构物件,应该是寓意着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两根垂直的铁棍构成一个十字架,这象征着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而铁柱子上镶嵌的圆滑的三角形状,也许是代表着佛塔的层级。乔布斯认为,只有将东西方文明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才能激发创造力。
⑨临走时,我突然注意到乔布斯家的烟囱既不高也不大,形状很一般,用材更普通。此时此景,就是对“低调”二字最好的诠释。
(选自2015年12月17日《羊城晚报》)
(1)乔布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是他的家却相当 (用文中多次出现的一个词语填空),可见乔布斯在生活中非常 (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2)本文说明对象是乔布斯的家,为什么要在第③段介绍邻居家的大院?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绝 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②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4)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加点词“这里”指的是 (2分)
(2)这是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3分)
(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从第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5)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6)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什么?(2分)
(7)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问候天空
简 媜
①曾经,在课堂上老师口沫横飞地叙述一个古老的神话:一个不自量力的人疯狂也似的追着太阳,终于活活渴死。记得当时自己是个乖乖的女学生,文文静静地专心听讲,照理应该提笔在书页上记下“不自量力”的教训才是。可是,却有一股莫名的情愫,在我心底涌出,便锁着眉吊念那位名叫夸父的人。如果他不渴死,一定可以追得到太阳。我想。
②某一个夏日的下午,有风。天空大大方方地蓝着,在无际的绿稻平原之上。蓝色令我心旷神怡,让我想笑。而远远天边堆垛的云朵,则让我向往,让我想跑。蓝的天空与白的云,向来是大自然最活泼、亮丽的打扮,像个热爱自由的少年,当然,也十分热情。每次看到那么亮蓝的天空与洁白的云在平原之上耳语时,我的心情就倏地开朗起来。抖落凡间俗事,不再关心计较杂务总总,只是想笑,想跑,想攀登那仰之弥高的云之山峦。
③那天,看不见阳光,天空是带着神秘的温柔。而云,那真是诱惑。一团团地,像一头撞进太阳的怀里般,沾着粒粒金粉。天边成群的云山云海,则干脆把太阳搂入软绵绵的怀里,云端四周就多了一层薄纱似的淡金黄色的镶边。只看见太阳赤裸的脚趾在云中伸动,看不见他那张陶醉的得意脸蛋。一切变得神秘,令人愉快的神秘。
④我骑车弯进路头,那样的下午只能用来唱歌,歌词里有阳光、绿叶、飞鸟,车轮碾歪碎石的声音是伴奏,风在和音。我弯进路头,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看那么宽阔的石子路直直地延伸着看不见尽头,只中间打了几个小折,看蓝得水水的天,看一团白云恰好在远远的路边的一家农舍的竹丛上头,好像不小心被竹子钩住跑不掉似的。我爱这样宽阔的平野任我一个人乱闯的那种感觉,我爱心房的栅栏一下子撞破了,兴奋的触须痒遍全身的那种激情,我爱这广阔天地只属于我一人的狂想,我也爱风在耳边激动地呼啸,把我的头发梳成虬结的团线的那种痛快。一心一意,我要追赶那团云,趁她还未解掉竹钩时,一头钻进她那如棉如絮又如春日海水的胸怀里。车在颠簸,心也在颠动。恨不得有一双长臂,两手一伸一揽,收集天上所有的云朵,堆成一张弹簧床,轻轻拍一拍,纵身便依偎了进去。于是,我加快速度,决心要追赶那云,啊!云,我的故乡!
⑤第一次,我惊觉到自己有着夸父的血统。
⑥然而云是愈追愈远了。农舍经过了,才发现她在河的对岸平原上。想必是她伶手俐脚地,竹钩上一条云丝也没留下地溜了。
⑦后来,我的走姿变了。低着头,不理一切。凡尘太多,把我的心房占得客满。我很少再去关注天空。那时候,我几乎不再读云,曾经,我认为她是诗的放牧者。也不再殷殷探询季节的消息,曾经,我羡慕她是天庭的流浪汉。她的行囊里该有许许多多想像与美合着的故事,而我不再是爱听故事的少年。没有人能懂我望云的眼神。那时,天空是阴的。
⑧梅雨开始,形成雨季。雨连续着,以一种无奈的落姿。日子开始有霉味。如果是一场滂沱大雨,倒还痛快,最怕的是有一搭没一搭的雨丝,像是乌云对大地不休地诉苦,无可奈何地。断断续续的雨,就如断简残编,不成句的字,不成字的笔画,组成一篇难懂的文章。诉得出的苦其实不是苦,诉不出的苦,方是真苦。云的倾诉,向来谁也不懂,大地不爱做考据。
⑨生命的历程中,其实也有雨季。所有的豪情壮志都在一刹那间被打湿了,像湿了翅膀的鹰,沮丧地凝望阴霾的天空,想要振奋,却挣不断细细密密的网丝,想要展翅,却甩不掉羽翼上凝聚的重露。最悲哀的是,明明心里延续着梅雨,脸上却必须堆积着虚伪的晴朗。生命之中,总难免有这样的季节。
⑩等待阳光,是最折磨的等待。却又不甘心终日梅雨。有一天,路过淡水,见平畴绿野之上,太阳在一堆泼墨也似的乌云之中挣扎。时灭时显的光线,在天空中挣脱着要出来。我突然惊讶,内心深深地感动着。大自然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教我认识世界,传授给我力量新生的秘诀。天下没有永远阴霾的天空,只要让生命的太阳自内心升起。我感受到日出的惊喜。
⑪于是,我想起夸父,觉得他与我是如此地亲近。我聆听那血液在我体内窜流的声音,并感受到有一股蛮不讲理的生命力,在我的心里呼啸着,说要霸占整个春天。
⑫于是,昂首,问候天空,伸指弹去满天尘埃,扯云朵拭亮太阳。从今起,这万里长空,将是我镶着太阳的湛蓝桂冠。
(原文有删节)
(1)第1段中提到的“古老的神话”是指什么?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3段中画线的句子。
(3)第5段中写到“第一次,我惊觉到自己有着夸父的血统”。“夸父的血统”在文中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从全文看,“我”问候的天空与“我”生命的历程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给了我们什么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