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B.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C. |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D.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 |
B. |
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 |
C. |
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 |
D. |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 |
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
B. |
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
C. |
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
D. |
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选择题训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 下列"以"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去以六月息者也。 |
B.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C. |
以丛草为林。 |
D.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12. 下列"之"与"乃记之而去"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何陋之有。 |
B. |
余闻之也久。 |
C. |
小大之狱。 |
D. |
缀耕之垄上。 |
13. 下列翻译错误的一项的是( )
A. |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
B.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
C.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
D.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 |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
B. |
"全石以为底……为嵁,为岩", 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
C.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
D. |
第一二段分别写了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 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 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 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 ④之。……故从其四欲 ⑤,则远者自亲 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 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
腰白玉之 环 |
B. 池非不深也 |
南冥者,天 池也 |
C. 委而去之 |
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 |
D.故 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从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环 而攻之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
B.域民不 以封疆之界 |
以钱覆其口 |
C.民恶贫贱,我富贵 之 |
前人 之述备矣 |
D.行其四恶, 则近者叛之 |
不效, 则治臣之罪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①" "(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②" "(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③甲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各题。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 明志
②险躁则不能 治性
③年与时 驰
④非学无以 广才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 与日去/呼尔而 与之
B.非志无 以成学/可 以为师矣
C. 夫君子之行/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 则不能励精/人 则无法家拂士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6)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 ① 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 ② 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 ③ 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 ④ 经其宫 ⑤ 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 ⑥ 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 ⑦ 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女有 归
②盗窃乱贼而不 作
③潦 之经吾宫也利
④已 食三世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②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3)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因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节选自《朱子家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 奉必须俭约
①器具 质而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②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3)文中画线句使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阐述了什么道理?
(4)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具现实教育意义,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