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B.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C. |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D.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 |
B. |
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 |
C. |
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 |
D. |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 |
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
B. |
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
C. |
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
D. |
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
阅读《出师表》,完成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作奸犯科(律条) | B.察纳雅言(正确的言论) |
C.先帝不以臣卑鄙(低级恶劣) | D.临表涕零(眼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水时至 |
B.今南方已定是亦不可以已乎 |
C.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D.悉以咨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先指出了不利的主观条件,再指出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
B.第⑤段作者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贤臣,远小人,使汉室兴隆。 |
C.第②段作者在执法方面,主张刑“作奸犯科者”,赏“为忠善者”。 |
D.第⑥段作者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约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 )(2)弗之怠 ( )
(3)宋濂尝与客饮 ( )(4)间问群臣臧否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弗之怠()(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因得遍观群书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2)泯然众人矣()
(3)尝主编《资治通鉴》()(4)俟能讽诵乃已()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C.或以钱币乞之 | D.卒之为众人 |
翻译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余闻之也久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不堪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