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字)
在这个世界上,易逝去的东西很多,能永驻的只有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能使自己成为有意义的人;一个民族的强大,也与读书密不可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chéng)________现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要问这些突出的特性是怎么产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书重学的传统。决决中华,一直以一个读书大国( )学习强国的姿态挺立于世界文明最前列。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chéng)________
姿________
(2)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节选自《艾青诗选·太阳》) |
【乙】 黑夜收敛起她那神秘的帷幔 群星倦了,一颗颗地散去…… 黎明——这时间的新嫁娘啊 乘上有金色轮子的车辆 从天的那边到来…… 我们的世界为了迎接她, 已在东方张挂了万丈的shǔ光…… (节选自《艾青诗选·吹号者》) |
【丙】 光给我们以智慧 光给我们以想象 光给我们以热情 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节选自《艾青诗选·光的赞歌》)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hē( )掩 召( )唤 散( )去 shǔ( )光
(2)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
B. |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
C. |
黑夜/收敛起/她那神秘的帷幔 |
D. |
乘上/有金色轮子的/车辆 |
(3)【甲】【乙】【丙】三则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艾青“诗中有画”创作特点的一则是_________。
(4)“太阳”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之一,请结合《艾青诗选》全书,概括这一意象的特点。
你来到了“文化园”,迎面是一则倡议书,请你补充倡议内容,并修改一处格式错误。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行巍巍,滹沱滔滔。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一处松柏苍郁的坡岭上, 甲 (落成/坐落)着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它被称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23日11时,“赶考”的人们乘汽车从西柏坡出发,17时到达唐县淑闾村;24日4时出发,11时许到达保定,傍晚到达涿县并留宿;25日改乘平汉线火车,(líng chén)出发,6时到达北平清华园站。这一路风尘仆仆,向着新中国走去。
75年过去了,重温“进京赶考”这段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不断 乙 (激励/激荡)着我们,(bǐng chí)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前行。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íng chén)______ ②(bǐng chí)______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松柏苍郁(yú) 风尘仆仆(pú) |
B. |
松柏苍郁(yù) 风尘仆仆(pú) |
C. |
松柏苍郁(yú) 风尘仆仆(pū) |
D. |
松柏苍郁(yù) 风尘仆仆(pū) |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______ 乙______
(4)有同学读到“擘画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时,思考“擘画”的意思。依据“擘”的字形,他想到“擘”的意思可能与部首“手”有关。结合语境推测,“擘画”的意思应该是______(①筹划②一幅画③管理)。(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
(5)有同学手绘了“进京赶考”路线示意图(下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在序号处补充出对应的地名。
填空。
心怀家国、志在天下,家国情怀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多有体现。
诗句 |
家国情怀 |
作者作品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士们在悲壮惨烈的战斗中忘身报国的忠心 |
李贺 《雁门太守行》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士用命,不畏战事频繁 |
王维 《使至塞上》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愿望 |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人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志向 |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虽辞官归乡,诗人仍心系国家前途和命运 |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