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张养浩传

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优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②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③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④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释】①平章:官职名。

②掾(yuàn):属官,副职,助手。

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第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遇人有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B.

壁立 野有麦场

C.

人已去 真无马邪

D.

荐入御史台 当立者公子扶苏

(2)下列对文中画我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B.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C.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D.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焦遂听说张养浩“幼有行义”“读书不辍”,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B.

对有盗窃前科的百姓和祸害乡民、暴虐残忍的土匪,张养浩宽严有别。

C.

张养浩遣散了家里所有的人,轻车简从去陕西任行台中丞。

D.

选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出张养浩清廉爱民、嫉恶如仇的品质。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②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而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朝”在这里是指  

(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陶潜之略传

◆房玄龄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 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未尝有喜 · 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 素琴一张,弦徽 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 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畜:通"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高卧北窗 · 下。

答句:    

(3)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未 尝 有 喜 愠 之 色 惟 遇 酒 则 饮 时 或 无 酒 亦 雅 咏 不 辍。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6)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

(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竹里馆》一诗中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诗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先帝称之曰能

吾能用之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此所以失天下也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收而攻蕲,蕲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虞公曰:"吾享祀丰洁 ,神必据 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 ,惟德繄 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 ,将在德矣。若晋取虞 ,而明德以荐馨香 ,神其吐 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 ,曰:"虞不腊 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②据:保佑。③易物:改变祭品。④繄(yì):句中语气词。⑤冯依:依据。冯(pínɡ)同"凭"。⑥若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ɡuó",即虢国。⑦而明德以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⑧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⑩腊:岁终祭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乡人曰其:     · 德是依惟: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弗敢专也, · 以分人

吾享祀丰洁,神 · 据我

B.皇天无亲,惟 · 是辅

斯是陋室,惟吾 ·

C.肉食者谋 · ,又何间焉

遂袭虞,灭 ·

D.可 · 一战

宫之奇 · 其族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

(5)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怠慢,疏忽)

(2)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躬耕南阳

每假借藏书之家

B.故临崩寄臣大事

其境过清

C.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若无兴德

朝廷臣莫不畏王

(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无语渡沪,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