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一)某校学生发现自家贮存大豆的粮仓被鼠虫破坏,种子还能萌发吗?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被鼠虫破坏的大豆种子50粒为甲组,选取子粒饱满的大豆种子100粒平均分为乙、丙两组,然后进行实验(除探究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均适宜),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兴趣小组设计的探究活动可以构成_____组对照实验。
(2)乙、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种子萌发需要_____。
(3)甲组种子不萌发的原因可能是_____(种子休眠除外)。
(二)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丙组实验的种子进行后续观察,记录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如图甲所示(图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根据其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绘制了X、Y两条曲线,如图乙所示(细胞去除水分后的净重称为细胞干重,细胞含水时的质量称为细胞鲜重)。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4)图甲中的(一)、(二)阶段对应图乙中X曲线的_____段(用字母表示),此时消耗的有机物来自_____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结构。图乙曲线Y中ef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图甲中大豆苗的[_____] _____强于[_____] _____。
(5)农业生产中经常通过“豆粮间作”的种植方式提高产量,是因为大豆根部的_____能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提高土壤肥力。
右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瓶),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法。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腐败变质。
 (4)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根据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可根据的位置。
 (2)在观察蚯蚓运动的过程中,要经常用水擦拭蚯蚓的体表,目的是
。
 (3)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会有_____________ 的感觉。这是因为在蚯蚓的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叫______,它们与蚯蚓的________ 有关。
 (4)与在粗糙的纸板上运动相比,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的要些,原因是。
 (5)蚯蚓身体由许多构成,它以枯叶、朽根和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排出的粪便又是植物生长的最好有机肥料,想一想,它对人类生活有什么益处?
。
下表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唾液淀粉酶的实验,请完成以下内容。 (8分)
 (1)请在表内填写实验现象: A.变蓝 B.不变蓝
 (2)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因为唾液中含有____________将淀粉分解成了____________。
 (3)l号试管是_____________号试管的对照实验。
 (4)从2号、3号、4号试管的实验,可以得知____________能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设计探究实验:题目:环境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
 制定并实施计划:
 (1)本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2)在设计实验时,应给鼠妇提供和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并观察鼠妇对这两种环境条件作出的选择。这种实验称为实验。
 (3)若有10只鼠妇,每分钟统计一次在潮湿处和干燥处的鼠妇数目,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 干燥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 潮湿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你怎么处理鼠妇呢?____________。
某同学想要探究“植物的生活是否需要无机盐?”,他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苗分
 别放在试管A和试管B中培养(如右图一)。
 两个星期后的实验结果如右图二所示。
 ⑴.设计本实验时提出的假设是:;
 ⑵.如果试管B装的是土壤浸出液(成分为水、无机盐等)那么试管A装的应该是;
 ⑶.观察图二,你发现哪一试管中的幼苗长势弱?(“A”或“B”);
 ⑷.通过以上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