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上:统治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异二者之为( ) ②民之乐者(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

以刀劈狼首

B.

以伤先帝之明

C.

以我酌油知之

D.

以其境过清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B.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C.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D.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

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C.

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

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6)【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代词,代”桃源人’”)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选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古今含义差别不大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C.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选出下列句子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桃花源写了渔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结局奇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C.课文以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D.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写得简单.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天大雨会:
(2)以数谏故数:
(3)楚人怜之怜:
(4)所罾鱼腹中罾:
翻译下列句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
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阅读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
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俪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②梁俪:俪,lì,栋梁。③箭竹,竹子的一种。④数:cù,密,与“疏”相对。⑤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⑥更:经过。⑦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潭中鱼百许头 _________②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
③良久乃已________________④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甲】文第一段写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试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甲】【乙】两文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比较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子谏楚庄王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1】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2】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3】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1】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
【2】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智:见识。
【3】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臣智之如目也
2)自见之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杜子是用什么方法说服楚庄王不攻打越国的?
从文中可以看出杜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饮三大白而别 // 人所难
B.湖中人鸟声俱 // 巘多生怪柏
C.湖中得更有此人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D.金陵人 //非曲直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本文作者的“痴”表现他在“”的情况下,在“”时分,划一条小船,“”去看雪。(用原文句子或词语回答)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B.本文是一篇游记,叙事是行文线索,“到亭上”“ 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D.作者通过追忆一次在西湖诚舟看雪的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念和感伤的情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