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上:统治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 ) ②乐民之乐者(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 |
以刀劈狼首 |
B. |
以伤先帝之明 |
C. |
以我酌油知之 |
D. |
以其境过清 |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B.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C.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D.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B. |
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C. |
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
D. |
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
(6)【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0—24题。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4)子不闻藏书者乎?()(5)姑俟异日观云尔()选出下列各组中词义相同的一项()
A.之:天子之书非夫人之物 |
B.时:时蒙卷轴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
C.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D.为:非读书为然若业为吾所有 |
E、与:往借,不与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B.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
C.子孙弃者无论焉 | D.若业为吾所有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若业为吾所有
A.非独书为然 | B.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C.为一说,使与书俱 | D.而身为宋国笑 |
请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②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16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曹刿请见——下见小潭 | B.彼竭我盈,故克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C.问:“何以战?”——以其境过清 | D.登轼而望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牺牲玉帛 | B.烈士暮年 | C.所以动心忍性 | D.花之君子者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文章记载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但对于战争惨烈的场面,仅用“既克”一词带过,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3分)
从“曹刿论战”来看,弱国要战胜强国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3分)
阅读理解(共计32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共16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1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填空。(计7分,每空1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 ____”的语句中。
阅读《虽有佳肴》完成小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4)虽有至道()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每句划一处)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
(2)知 困 然 后 能自 强 也。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